“名城雅韵藏文脉,翰墨飘香沐吴风”,在“太湖明珠”无锡,有一所守护这座城市文化瑰宝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无锡博物院。
无锡博物院外观
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由原无锡市博物馆(创建开放于1958年)、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下辖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程及美术馆和无锡碑刻陈列馆。
无锡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3万4千余件,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特色,尤以书画藏品在国内博物馆界享有声誉。
一件因吃而成就的笔墨神迹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
在无锡博物院,珍藏着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一幅行书--—《韭花帖》。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
杨凝式是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生于唐代末年,历官五代,最高做到太子太保,因曾佯疯自晦,故有杨风子这一称号。《韭花帖》是他的行书代表作,纸本,纵26厘米,横28厘米,凡7行,63字,内容叙述了书家午睡起来,饥肠辘辘,恰遇友人赠以韭花,十分可口,遂执笔书函以示谢意。
在历代传世书法中,有天下十大行书之说,《韭花帖》名列第五。整幅作品布局疏朗大气,用笔率性洒脱,时行时楷,时收时放,情绪饱满,开阖有度,不愧是书法史上的一幅名作。
南宗山水 文人画顶流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
元代的江南人家,以家中有无倪画而定雅俗,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主宗董源,兼学荆浩、关仝,创“折带皴”,对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影响极大。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
倪瓒性格清高,个性迂癖,作画惜墨如金,他画中水不流、花不开,却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最顶流,目前存世的倪瓒作品数量极少,十分珍贵。无锡博物院藏有一幅《苔痕树影图》,绘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倪瓒去世前两年的作品。画中绘有枯树两株、青石一块、修竹数丛,左上角题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画面简洁超逸,书法古淡天真,笔墨技巧炉火纯青。
金杯银台,罗祎彩扇
——古墓奇珍竞华美
1960年发现的元代钱裕墓是无锡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金银器、玉器、丝绸服饰、漆木器、纸币和铜镜等丰富文物共154件套,它们不仅本身就是绝美的艺术品,同时也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元代江南地区“豪门富户”的生活状况,更为我们窥探元代经济制度和手工艺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大元处士——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展厅
钱裕墓出土玉器,器型丰富,质地多样,或小巧玲珑,或古拙粗犷,或精雕细琢,或神态可掬,主要是墓主人生前所用,由此推测钱裕亦是爱玉之人。如青玉桃式杯、白玉翁仲、鱼形青玉饰、鹿形白玉饰、猴形玛瑙饰件等均堪称玉中珍品。其中一件“春水玉带扣”,更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春捺钵传统娱乐生活的经典艺术品,且是目前唯一一件元代纪年墓出土“春水玉”带扣。
元 春水玉带扣
元春水玉带扣,玉质温润,设计巧妙,主体突出,线条流畅,雕工精细,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其雕刻对象的瞬间情态惟妙惟肖,可谓形神兼备。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正面呈弧形隆起,采用镂空透雕制作,雕刻的是元代常见的鹘攫天鹅题材。
元 “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侈口,圜底,深腹,高圈足呈喇叭状外撇,杯身与圈足经焊接相连,造型轻巧秀丽,和元、明时期瓷器中的高足杯造型一致。杯心中央用细劲流畅的阴线錾刻出十分精美的“连生贵子”图案,在金杯口沿外侧有铭文“邓万四郎十分赤金”,作为一件有明确的制作商铺款识的器物,十分珍贵难得,对当时的金银器匠作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图/无锡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