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比肩省会城市,苏州迎接怎样的发展挑战?
江苏
江苏 > 苏州市 > 正文

地位比肩省会城市,苏州迎接怎样的发展挑战?

近日,国务院对《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的批复文件公布。其中,关于苏州城市定位的阐述,引发广泛关注。

批复文件中明确指出,“苏州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表述通常被赋予省会城市。如成都、兰州分别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宁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以及太原、南京、杭州分别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如今,与合肥、宁波、无锡、常州等被描述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相比,苏州已脱颖而出,与南京、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达到同一层级。

此前,苏州官方资料中通常将其表述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如今,地位比肩省会城市,苏州又将迎接哪些发展挑战?

地位比肩省会城市,苏州迎接怎样的发展挑战?

科技创新,苏州重担在肩

国务院在批复文件中要求苏州“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综合型现代物流中心、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苏州篇章”。

从经济产业角度看,苏州堪称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在制造业领域,长期的深耕让其积累了深厚底蕴,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苏州汇聚了大量上下游企业,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像富士康等企业在此布局,带来了庞大产能与先进技术,奠定了其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的关键地位。在生物医药方面,苏州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吸引众多药企与科研机构入驻,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研发平台,不断有创新成果涌现,逐渐成为国内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高地之一。纳米技术产业更是独树一帜,在纳米新材料、纳米器件等细分领域取得多项突破,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这种强大的产业实力,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在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扮演着示范引领角色,成为国家经济稳定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然而,苏州在产业发展中也面临挑战。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苏州外向型经济面临一定风险。另一方面,在产业高端化发展过程中,对高端人才、关键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是苏州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交通枢纽建设:成果斐然却存短板

在交通枢纽建设上,苏州在公路和铁路方面成果显著。在公路交通方面,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如沪宁高速等重要线路穿城而过,极大缩短了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加速区域间人员、物资流动。铁路运输上,京沪高铁等线路在此设站,借助高铁的高速与大运量优势,苏州深度融入全国铁路客运网,可快速抵达国内主要城市,商务出行、旅游往来便捷高效。水运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发达的内河航运体系,港口货物吞吐量巨大,苏州港在集装箱运输、大宗商品转运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长江经济带物流运输的重要节点 。

然而,苏州至今没有机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外交流的便捷性与效率。对于高端商务旅客而言,缺乏直飞航班意味着需要辗转前往周边城市搭乘飞机,增加了出行时间与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对商务出行效率要求极高的企业将总部或重要业务布局在苏州。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没有机场也使得海外游客入境苏州的流程更为繁琐,降低了苏州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并且,在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中,缺少机场这一关键交通要素,也不利于苏州在区域航空运输资源整合中发挥更大作用,限制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如何打好“江南文化牌”

在文化与历史层面,苏州是一座熠熠生辉的宝库。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古街古巷纵横交错。如平江路,青石板路承载千年时光,两侧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诉说着往昔繁华;拙政园等古典园林更是园林艺术瑰宝,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巧妙布局,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哲学内涵,是江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丝绸文化源远流长,苏州丝绸以其精湛工艺与高品质闻名遐迩,从古代丝绸之路起便远销海外,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

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深厚历史积淀,赋予苏州独特魅力与文化软实力。然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苏州也面临着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是苏州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提升苏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苏州面临的重要任务。

苏州正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国家城市发展大棋局中落子如飞,成为推动区域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但是,苏州也需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挑战,在未来发展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交通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文化保护与创新,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增加更多有力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