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狮山市集”热力启动,联同一场“狮山广场杯”街头田径挑战赛的激情开赛,苏州市民和游客在这个春节迎来了又一场充满年味与活力的盛宴。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它承载着团圆、幸福与希望。今年春节,狮山文化广场站到了苏州高新区春节活动的“C位”,在两片“红”的装点之下变得锦璨喜气——一片“红”是白天看红色布景的狮山市集,另一片“红”则是晚上如一条巨大丝带、通体LED灯光的苏州科技馆。
狮山文化广场,俨然已成苏州高新区的地标群式公共文化片区,苏州博物馆西馆、狮山大剧院、苏州科技馆三大建筑体构筑了苏州建筑美学新的巅峰,而傍山临水的地貌特质得天独厚,更添底蕴。
苏州高新区1992年建区,陆地面积223平方公里(另有110平方公里太湖水域),仅占苏州2.5%的土地面积,却创造了苏州8%的GDP。然而在如此高的“经济浓度”之下,高新区依然将文旅经济搞得风生水起,以狮山文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文旅空间、以镇湖刺绣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小镇、以苏州乐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以树山村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多面开花,交相辉映。2024年,苏州高新区共计接待游客5400万人,同比增长14%。
过年,在高新;新年,逛狮山。从文旅角度看高新,我们遇见了怎样的“新”意?
城市,有山水的一面
夜色初降,狮子山的轮廓在天际线上若隐若现。山脚下的天狮湖泛着微光,倒映着苏州科技馆的流线型轮廓,如同一柄玉如意凌跃湖面。还有一天,就是除夕,体形修长的苏州科技馆通体LED装饰灯变幻出各种红色的图案和动画,好像为整个城市披上了一条大红的围巾。
这座曾承载苏州人童年欢乐的狮子山,如今与城市新地标融为一体,成为自然与人文共舞的舞台。
苏州高新区的城市更新,始于对“山水”的敬畏。狮山文化广场的诞生,是一场“还山于民”的浪漫实践。曾经喧嚣的苏州乐园旧址,蜕变为占地1213亩的开放式山水公园,苏州博物馆西馆、科技馆、大剧院三大建筑点缀其间,与狮子山隔湖相望。
这三座馆,都大有来头。
苏州博物馆西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是由10个边长为25米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群,被谐称为“十个盒子”。成为文旅融合下的苏州城市历史文化解读中心和体验中心。
苏州科技馆,由美国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设计,宛如一柄玉如意,与狮子山无缝衔接,象征科学与自然的互为融合。建筑面积6.29万平方米,通过搭建一座连通文化与高科技的“桥梁”,为市民游客提供一流的科普体验,也将成为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提供产品技术的展示平台。
苏州狮山大剧院,由曾获“普利兹克奖”的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日本SANAA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打造苏州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交流中心、推广中心。
三座建筑的共同点,皆以“科技与自然互为融合”为理念,让建筑成为山水的延伸——科技馆的弧形屋顶呼应狮子山的曲线,博物馆的立方体群落与东吴民居的朴拙相映成趣。在这里,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与山峦、湖泊对话的诗行。
自从狮山文化广场建成后,苏州“东有金鸡湖、西有狮子山”的城市轴线正式宣告成型,狮山文化广场业已成为苏州城市新名片和苏州城市中心新客厅,成为高新区的新地标。
生态和谐的理念贯穿苏州高新区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细节。索山初心公园的灯光设计,让暖黄的光晕轻抚绿植,既不刺眼,亦不夺去自然的静谧;狮山运河公园的改造,将工业遗迹转化为集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空间。甚至地下污水处理厂也以“全地下+地上公园”的模式,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双赢。苏州高新区深知,城市的“筋骨”需要经济支撑,但“气质”必须由山水滋养。
这已经不是在造城,而是在修复一座山水与人的共生系统。
这种共生,在光影中达到极致。狮山片区的灯光亮化工程,以“水墨江南”“星汉灿烂”为主题,让建筑与自然共演一场视觉交响。狮子山的层林被灯光晕染,科技馆的玻璃幕墙映射星河,大剧院的轮廓在夜色中勾勒出流动的弧线。光影不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重新定义城市边界的画笔。当无人机编队在端午夜空绘出“萌狮悦新”的图案,当国庆激光秀将山体变成巨幅画布,人们忽然明白:山水从未远离城市,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
生活,有诗意的一面
狮子山、天狮湖、狮山文化广场,形成一种十分和谐的山水相依、人文相生的美妙交互。
狮山文化广场,很“文化”,也很“生活”,一场紧扣春节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新年“市集”就足以引爆苏城,为期9天的新年狮山市集链接了全国各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年货和年俗产品,是花市、集市、也是新市,新意满满,年味浓浓,1月18日开市当天,就瞬时集聚客流超一万人次,当天超3万人次客流参与,全天营收近百万元。
这样的火爆已近常态。从2024年端午假期开始,高新区“狮山市集”首次举办就一炮而红,吸引了超25万人次;7月“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4天超20万人次;9月中秋节当天超6万人次;十一国庆7天近40万人次……
目前,“狮山市集”累计举办超过40天,吸引超150万人次,强势拉动狮山商圈消费整体增长约30%,已成苏州一张颇为亮眼的市集名片。
狮山很生活,也很“诗意”。走进过山车南侧的姑苏桥文人苏式面馆,简约优雅的明式装饰风格映入眼帘。很多人喜欢直接走上二楼,打卡那片火遍抖音、小红书等各大自媒体平台的明式“蚌壳窗”,它也叫“明瓦”。说到明瓦,很多人会马上想到拙政园首次对外开放的宜两亭,构成它“无敌窗景”的明式花窗完全复古,半透光体由贝壳、蚌壳、云母等打薄制成,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在阳光照耀下有着珍珠般的光泽,成为拙政园这个冬日最受欢迎的景点。
而姑苏桥狮山店的蚌壳窗,亦与宜两亭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几乎是同一时间一展芳容。姑苏桥主理人给它取了个颇有诗意的名字:明镜台,恰到好处地对应了旁侧悬挂的一幅明代书法作品《明镜亦非台》。站在室内,让视线穿透“明台”,一组四时不同的狮山山景“切片”定格于数十个“取景框”中,它们可以是春天的山野花开,夏天的绿荫长在,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白雪皑皑,一刹即成永恒。
狮山文化广场片区的整体感觉无疑是现代的、科技的,既“高”且“新”,这与苏州高新区的“区设”完全一致。但绝妙之处即在于,一个小小的传统之花悄然开在山水之间、“现代”之侧、生活之中,平添若许诗意。
经济,有人文的一面
新年的狮山文化广场,一场中外年货嘉年华正在举行。马来西亚猫山王榴梿与阳澄湖大闸蟹同台亮相,AI设计的苏绣丝巾与敦煌文创盲盒引发抢购。展商李女士笑道:“这里既有‘首店经济’的政策红利,更有文化碰撞的灵感火花。”
高新区的经济叙事,始终以人文为底色。当“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政策遇上“酥”心市集,便催生出独特的消费生态:全球首店可获千万元补贴,本土品牌通过数字化升级焕发新生。肯德基的“爷爷自在茶”将苏式园林元素融入门店,星巴克绿色概念店用咖啡渣制作花盆;就连滴滴代驾券也印上了“姑苏十二娘”的水墨画。苏州高新区商务局负责人坦言:“消费不仅是交易,更是文化认同的仪式。”
这种认同,在产业升级中愈发清晰。太湖科学城的国际现代产业园,将“智造”与美学结合——厂房外墙的LED屏滚动播放吴冠中画作,研发中心的庭院移植了沧浪亭的太湖石。而苏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则将废弃酒店地块变为“产业客厅”,楼宇间穿插着苏式园林小品,工程师们在茶歇时笑谈:“调试芯片和观赏盆景,都需要极致耐心。”
人文与经济的共振,最终沉淀为城市的生命力。2024年,高新区社零总额突破700亿元,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夜狮山”品牌的崛起——灯光秀吸引游客,市集留住人气,智慧商圈用大数据优化体验。当狮山大剧院上演《永不消逝的电波》,周边酒店的入住率提升40%;当“低空政务巡查”直升机掠过运河公园,游客举起手机拍摄的瞬间,经济已不再是冰冷的增长曲线,而是充满温度的城市叙事。
展望未来,苏州高新区更加令人期待。这里,山水不是背景,而是参与者的呼吸;诗意不是修辞,而是日常的肌理;人文不是标签,而是发展的基因。当科技馆的穹顶倒映星空,当市集的灯笼照亮归途,当下沉广场的电梯载着欢笑上升,苏州高新区正书写着一份独特的答卷:城市的终极理想,莫过于让人与山水共舞、让生活与诗意同栖、让经济与人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