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31日,在一场关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央顶格会议上,“新质生产力”一词在官方报道中出现了14次,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目光投向淮安,这里正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确立的“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重点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淮安市GDP达54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全省第一,实现跨越5000亿元大关之后的再突破。开启2025,淮安依旧有着全年GDP增幅7%以上的坚定信心。
面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驰而不息的淮安,究竟是怎么做的?
执“绿”为笔,书写“新”意
近日,第三届白马湖湿地观鸟活动举办。蹁跹起舞间,鸟鸣悠扬中,白马湖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鸟儿在此相聚。镜头中的“小精灵们”正是淮安这片“绿色高地”的生动注解。
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优良的生态本底是淮安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
2024年,这片“绿色高地”有了更多的惊喜。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四年全省第一;白马湖生态再造入选省“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5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3%,优Ⅱ比例连续三年苏北第一;优良天数比率全省第四,臭氧浓度全省最优。同时,“生态绿”迎来“发展绿”,2024年淮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淮安区开发区获评国家绿色园区。
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淮安,执“绿”为笔、书写“新”意。
而在淮安“7+3”先进制造业布局中,以天合光能、捷泰、阿特斯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逐渐发展成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
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潮在此奔涌。
2024年,淮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光伏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淮安市成为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金湖、淮安区分别获评1个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增长11.5%、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新增省级以上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217户、是历年总和的2倍,在规上工业中占比达15.1%、全省第二,其中11户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全国第五。
步入2025,追新逐绿,淮安仍不止步。
当下,来到洪泽区的年产50万吨再生聚酯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机械轰鸣,施工人员紧张作业,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该项目将助力洪泽区打造全国领先的再生聚酯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技术方案源自北京服装学院化学法半降解PET技术,采用全球唯一的化学回收工艺,具有低能耗、低排放、无需染色等优势,可在保留原生纤维色彩与特性的同时,实现废旧纺织品的高效回收再利用。
驭时而进,汇新聚能
映照“水韵淮安”之美,内畅外联的区位优势亦是淮安竞逐新质生产力的重量级“筹码”。
从高空俯瞰,淮安大地上的高速公路如一条条奔腾的“动脉”,纵横交错,贯通四方;高铁如银龙飞驰,载着希望与梦想驶向远方;京杭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流淌着无限机遇,吸引着众多重大项目沿河布局、依水而生。从昔日的“运河之都”到如今的“枢纽新城”,淮安正开启交融四面、通达八方的全新未来。
2024年,“枢纽之城”再次提质增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宁淮铁路、机场三期等重点工程全面提速,环洪泽湖旅游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黄码港投入运营,建成全省首条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内河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省第一,集装箱多式联运首次突破10万标箱、增长58.3%。
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造就出一片新质生产力的“强磁场”。
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选择落户淮安,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可以实现从常州总部到淮安基地“码头到码头、车间到车间”的水运通达,物流成本降低80%。
与机遇同行,与未来共赢;投资淮安,正当其时!
2024年,淮安平均每周新签约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11个、新竣工8个,在建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其中首期竣工投产19个,较上年分别新增10个、9个。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今天,内畅外联的淮安正在通过实际行动创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更多可能。
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区域地理几何中心,300公里半径内覆盖人口超1亿,区域综合消费能力超4万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雄厚的市场资源。作为江苏制造业强省中的新兴板块,淮安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拓展发展空间,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在区域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长三角产业协作体系重要新增长极。
淮安盱眙,如今正超越“龙虾之都”的传统印象,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成为其打造“工业强县”的关键阵地。此外,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等共建园区,综保区、自贸区联创区等平台,皆是淮安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有力见证。
以人为本,共赴“新”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靠技术创新,但背后归根结底要靠“人”。
1月10日,举办新年首场淮安台资企业大型招聘会;1月17日,开展“新春纳才 相约未来”淮安市大型春节返乡招聘会;1月20日,“岗在家乡 职等你来”园区企业专场招聘会举办……淮安正倾心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以人为本,淮安更把这份诚意送达每一个选择淮安、相信淮安的企业家。
2024年7月5日,首个“淮安企业家日”上,淮安发布了专属礼遇政策,让“敬商、爱商、亲商、护商”成为跨越赶超的主基调。
回望过去一年,工程建设项目“三极四即”审批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联审批率、拿地即开工重大项目占比等6项指标全省第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省领先,惠企资金“免申直补”入选制造强省典型案例。淮安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近悦远来。
在2024年10月8日的项目开工仪式上,江苏汉道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晏伟表示,“项目从8月26日签约到今天‘五证联发’正式开工建设,仅用时42天,体现了淮安高效的政务服务和优质的营商环境。”
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是企业和项目最迫切的渴求。而淮安深谙“项目为王,环境是金”。
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落户淮安以来,最短时间完成“五证联发”,仅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开工建设,比正常时间缩短近一半。2024年以来,项目建设迈入新阶段。目前,一厂已全面满产,二厂、七厂已竣工,预计今年4月前满产,六厂已开工建设,三厂、五厂将在今年如期开工建设。
在淮安这片营商沃土,一颗颗创新“种子”正扎根、萌芽、生长,最终托举全域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密林”。
2024年,淮安新招引科技型项目468个、增长15.8%,有效期高企净增172户、接近上两年之和,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1-11月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增长27.8%和28.1%,增幅均居全省第四。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增长15.6%。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0.18个和4.1个百分点。
一股股创新力量将助推淮安驶入“国家创新型城市”“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