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苏作》举办上海首映礼!打造江南文化又一闪亮名片

《天工苏作》举办上海首映礼!打造江南文化又一闪亮名片

7月3日下午,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举行上海首映礼,电影的总制片人、影片所拍摄的非遗传承人等主创亮相映后见面会。

《天工苏作》以12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视角,讲述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等9项具有典型意义的苏作手艺的前世今生,以及传承人与手艺之间发生的温情故事,展示了苏州唯美大气、古老与现代并存的丰富城市影像。

电影所呈现的巧夺天工的非遗之美、手艺人的匠心故事、以及厚重深邃的文化内涵,无不令在场观众为之陶醉和动容。非遗传承人代表在映后的动人发言,更是使现场气氛燃至顶点。

非遗传承人亲临首映礼现场,感性落泪打动全场观众

《天工苏作》拍摄了9项非遗手艺的12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来自5个领域的6位传承人亲临上海首映礼现场,包括: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灯彩第三代传人汪丽秋、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玉雕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蒋喜、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等。

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喜特地从新疆飞回上海参加首映礼,他在映后发言时激动落泪,一度哽咽,“手艺人都有点太感性,抱歉。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流泪了好几次,原因是(思考)我们的非遗、我们的手工艺怎么办?”

蒋喜先生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和使命感打动了全场观众,“我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我们非遗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先把自己的根找出来,我为什么研究古玉呢?古玉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发现这种古玉只是复制,那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要反过去看我们中国的玉文化,它的根在哪里,它的理论基础,它的审美,包括当下的一些审美,如何结合起来,在那样的基础上去创新,但确实很难。”

与蒋喜先生不同,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在观影后眉开眼笑,对非遗手艺的发扬传承充满信心,“我今天是很高兴,我们这个小小的舟山村是一个核雕的主要发源地,现在通过20来年的发展,我们舟山村的核雕已经是普及到全国了,我们上海有人雕核雕,而且雕得很好,比我水平高。我有100多个徒弟,遍布全国各地。”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在观看这部非遗纪录电影后的一悲一喜,恰是传统手艺在极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危与机”的最佳写照,也与《天工苏作》中真实记录的非遗发展现状形成互文。

影片“带货”能力惊人,值得推荐的非遗纪录电影

映后互动环节,到场观众热情参与了与影片主题紧密相关的问答小游戏,在“中国有多少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台上的传承人分别从事哪项手艺”等题目中,观众进一步了解了非遗和苏作,并获得缂丝笔记本、灯彩剪纸等精美非遗手工艺纪念品。

近距离欣赏大银幕中精巧绝伦的非遗手工艺品,观众更是纷纷感叹“惊艳”。有媒体代表称本片为“一部相当带货的电影”,观影刚结束就表示“想下单缂丝扇子和彩灯”

除了心仪各项非遗手工艺,影片中灵秀优美的苏州城市影像也令观众印象深刻、当即“种草”,一位观众称“看完想立马动身去苏州,逛苏州,吃船点和三虾面”。几乎每一位观众都提到他们从手艺人身上收获的感动,“对苏州非遗了解了很多,对苏作工匠们对事业的热爱和传承(充满)感动和敬意,希望日后我们国家的非遗都能有很好的传承和未来”;还有许多观众表示“电影很棒,会推荐给朋友”“看得意犹未尽”

通过这样一部难得的非遗纪录电影,原本对“非遗”概念感到陌生的观众渐渐理解了这些传承人对手艺的敬畏、对匠心的坚守、对精致的追求。纵使时间流淌,这些流传千古的美好手艺,因这些手艺人依旧充满无限可能。

手艺故事讲述苏州传统文化,促进沪苏同城效应

《天工苏作》的总制片人在映前向观众介绍了《天工苏作》的创作背景,“除了我们的传承人、手艺人参与之外,更多的我们想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希望借助大银幕来把我们苏州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展现给大家。有这些老师们和他们所传承的手艺之间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了解苏州的传统文化,也希望大家在了解了这些以后能够爱上、更喜欢苏州的传统文化。”

据悉,《天工苏作》将于7月10日正式登上大银幕,带观众探访千年非遗,领略唯美苏州城市影像。

作为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之一,苏州在地理上距离上海不远,苏州人和上海人心理距离也很近,两地各方面的发展早已水乳交融。继今年5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落地建成苏作馆,电影《天工苏作》将进一步加深上海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和喜爱,也将成为推介江南文化的又一闪亮名片,为沪苏同城效应的进一步溢出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