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这五年 生态立区绿色生活 碧水蓝天映滨湖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无锡滨湖这五年 生态立区绿色生活 碧水蓝天映滨湖

原标题:滨湖这五年 | 生态立区 绿色生活 碧水蓝天映滨湖

来源:无锡滨湖发布

野生鸟类被公认为最直观,最重要的生态建设好坏指标之一,近几年长广溪湿地出现了西方秧鸡,马山湿地里疣鼻天鹅在游泳,梅园里拍摄到赤红山椒鸟……

这些无锡鸟类种类纪录里新增的“稀有”成员,正是滨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最好佐证。

五年来,滨湖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立区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太湖连续13年实现安全度夏,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四年全部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突破80%,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让曾经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变成“最美湖湾区,处处见佳绝”。

这五年,滨湖区坚持以绿色擦亮发展底色,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优Ⅲ类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升50%,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5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由2015年的64.1%上升至2020年的80.6%。

这五年,滨湖区注重标本并治,加力严防严控,准确把握生态“红线”与发展“主线”的关系。完成治太重点工程88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326个,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85家、燃煤工业窑炉177座,关停化工企业35家,河湖水域岸线违法整改工作基本完成,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清零。

这五年,滨湖区精准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环境本色和底色持续优化。畜禽规模养殖、沿湖3公里水产养殖全部清退,单位GDP能耗降幅达到14.8%,超额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说到生态环境,滨湖对于无锡而言不可替代。

无锡之美十分,滨湖独占七分。滨湖汇聚人们对“诗画江南”的所有想象,辖内有250条河道,坐拥太湖207.18平方公里水域、108公里岸线,区域水面率达59%。太湖串联起滨湖3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1个大型主题乐园,2个省级特色小镇。在《2021五一出游总结报告》中,全国十大热门景区,滨湖独占两席,“一城风光半城湖”成为滨湖生动写照。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成为滨湖发展的最大优势,生态保护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不言而喻。

“生态环境质量关系群众生活品质、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为群众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生态环境。”区委书记马良曾在调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时强调。

因太湖蓝藻暴发而带来的一场水危机是滨湖人永远的痛。滨湖人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始终是滨湖区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所在,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这五年里,滨湖举全区之力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实施锅炉低氮改造、生物质锅炉改造、重点行业VOCs污染治理、油气回收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326个工程项目。2020年,滨湖区深入开展“绿盾2020”、固(危)废行业、铸造行业等专项行动,检查企业1758厂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2件,处罚金额850多万元。今年6月,滨湖区首个小微企业危废收集平台试点运行,截至目前累计覆盖487家小微企业,收集危废约53.95吨,为小微企业节约运输处置成本约55万元。

“绿水逶迤,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这是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也是滨湖在生态治水上努力的方向。 以良法促善治,以行动破藩篱。2017年,滨湖区制定出台《滨湖区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方案》,精心打造“河长制管理1.0版”。2018年,以黑臭河道专项整治为突破口,打造“河长制管理2.0版”,建立健全河长办、治水办合署办公机制。2019年,以全区所有水质消劣为核心,以争创样板河道为抓手,全面实施“河长制3.0版”。2020年,紧扣“美丽河湖三年行动”这条主线,率先在渔港喇叭口打响全市“河湖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月的第一枪。今年,以“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生态治水力度,系统推进美丽河湖示范工程,投入7.72亿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通过一系列举措,上半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29.1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突破80%,较2015年提升16.5个百分点。

五年来,全区6个国省考断面连续四年全部达标,太湖实现连续十三年安全度夏,长广溪获评省首批十大生态样板河湖,全区250条综合整治河道中,优Ⅲ类断面200个,占79.37%,同比上升14.68%。

把生态环境视作“生命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污染防治,滨湖才有了今天的环境赞誉,才有了独特的吸引力、竞争力。

滨湖用心写好生态保护文章

滨湖区全区上下必须坚定落实“两山理论”,一着不让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今年两会上,滨湖开启生态新征程。

这两天,在马山西太湖湿地公园项目现场,海绵展示区机器轰鸣,休闲广场区里工人种植绿植,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西太湖湿地公园项目由引水池、曝气池、饱和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等构成,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70%,完工后将起到净化水质、生态补水等作用,全面提升附近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这是滨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例,滨湖区历来在森林绿化和湿地保护方面领跑全市。

这五年来,滨湖区全区成片造林面积、城镇公共绿地、森林抚育面积等保持连年增长,林木覆盖率达37.32%。全区湿地面积35988公顷,包含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重要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9.4%。2009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区,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2018年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年12月,实现全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全覆盖,2020年晋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保护生态这件事上,滨湖区执政者始终抱持着一种创新的思维和状态,这不仅体现在生态管理制度的创新上,还有对生态治理新技术的看重与运用上。

曾经是劣五类臭水河的泰康浜,现在清澈见底,虾类在矮生苦草形成的“水下森林”嬉戏,连那里的生态治理新技术也频频迎来参观团。

近年来,该河道先后进行了驳岸清理、水草种植、食藻虫投放、曝气装置安装等大规模的生态治理,目前河道水体透明度已超过1.5米,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第一台24小时在线水质监测仪——“水精灵”也在此启用。居民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或手机App实时查询氨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水质指标,如果发生指标异动,相关人员就会收到推送进行实时处理。

除了“水精灵”,滨湖区还采用人工巡查、无人机航拍监测、北斗卫星实时遥感数据等方式保护水源。此前,区水利局成功用北斗卫星数据监测处置了一起工厂污水偷排事件。

湖湾“生态红利”触手可及

波光入眼、涛声抚琴,从度假区踏上廊道,一路延伸,途经双虹桥、环湖路、十八湾、十里明珠堤、环山东路、七里堤、环山西路沿线,以景相连,一气呵成。五年来,滨湖凭借得天独厚的湖岸线优势和旅游资源规划了一条集风景、人文的全新休闲廊道,努力把滨湖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的重要板块。2016年以来,滨湖区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超1亿人,旅游总收入超1000亿元。2020年,全区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15%以上。

每年夏天来临,从五里湖长桥到红沙湾生态园,蜿蜒几十里,随处可见的杨梅树上红果高挂,密密匝匝。“大浮杨梅鲜果采摘期一般在6月初到6月中旬,今年种植的杨梅大丰收。”山水城吴塘康山村果农秦国良介绍,目前大浮杨梅种植面积达到8000余亩、年产量约6000吨,今年大浮杨梅销售总收入超1亿元。

以“绿”生“金”,释放“生态红利”,富泽百姓,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对生态保持敬畏、悉心呵护的滨湖,开始感受到生态的“投桃报李”。与此同时,一批高科技环保企业在推动绿色生产、保护绿色生态上的贡献持续加大,自身产值也在不断攀升。

“我们公司年有机废气处理量6万吨,贡献排名国内前五。”无锡爱德旺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余庆介绍。爱德旺斯位于胡埭镇,是一家专注提供可挥发性有机废气防治设备设计、生产和服务的科技类企业。这两年,为呼应前端“绿色生产”的需要,公司与无锡、上海等地的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合作也在加快加深,来自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新订单在不断增加。

除了推进绿色生产体系构建,不少滨湖高科技环企也参与到绿色生态的治理保护中。“蓝藻治理领军企业”德林海针对太湖等湖泊治理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的技术路线,去年挂牌上市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污染物识别、监测及大数据分析处理”新技术,弥补国内环境监测行业综合运用新型传感、智能接入、系统集成多项技术空白。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只是滨湖推动绿色生产的一个缩影。去年9月,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发布,明确要探索构建环太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作为太湖湾科创带上的重要节点板块,滨湖区出台《扎实推进美丽滨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降幅累计达到8%,“环境友好”将成为滨湖现代产业的鲜明特征。

五年来,滨湖在优化布局、内涵挖潜中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新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河湖扮靓山川,滨湖将闪耀更加悦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