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中国最富城市三甲!苏州做对了什么?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跻身中国最富城市三甲!苏州做对了什么?

提到“人间天堂”苏州,园林、美景是人们的第一印象。但这座以旅游胜地闻名的江苏地级市,实际上却有着能打败众多省会城市的经济能力。

作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城市、中国第六大经济中心城市,苏州以工业撑起了地区生产总值近半壁江山。在产业需求转变时,工业的适时更新也为苏州人“变富”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由“制造苏州”向“创业苏州”转型的过程中,苏州始终重视提升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而逐步完善的公共交通线网,则将是苏州与周边地市联动发展、再争新高的又一有力底牌。

撰文/程若兰

审校/张慧

一枝独秀的“最强地级市”

在江苏,有一座城市仿佛和各种政策优势都不沾边,过着小城市的悠闲生活。但这座城市却一举打败深圳、杭州等一众热门城市,紧接北京、上海两大龙头城市,2020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第三名。

这座城市,就是以“人间天堂”闻名世间的苏州。

造园专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也是苏州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说到苏州,人们想到的多是那里的古典园林、风景名胜。但身处江苏这个经济实力强省,这座苏南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强过许多冠有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直辖市头衔的城市。

根据全国各省市公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2020年GDP首度突破两万亿,达20170.5亿元。这是继北上深广渝后,全国第六座“两万亿城市”,同时也是江苏首个“两万亿城市”。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的2020年GDP均低于苏州。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最新公布的苏州经济“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84.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

同期,江苏省上半年全省GDP为55199.62亿元,同比增长13.2%。苏州在为江苏省贡献近两成GDP的同时,也跑赢了全省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

在老百姓的“真金白银”收益水平上,苏州也较众多城市更胜一筹。各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名城市分别为上海(76437元)、北京(75602元)以及苏州(70966元)。

连续六年上榜“新一线城市”,以强势的经济发展水平打败杭州、南京等副省级城市、省会或计划单列市,“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实力来自哪里?

提收入,“藏富于民”

在苏州的“两万亿”里,工业扮演着毋庸置疑的顶梁柱角色。2020年,工业为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8514.39亿元,占总量的42.2%。2021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5%,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简单加工业到传统制造业,再到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苏州在工业发展上步步“抢跑”。在上海深研“城市化”时,苏州就已通过发展乡镇工业率先完成农村工业化资本积累。1994年,携手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落户苏州金鸡湖,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及外部投资。

有了良好的开始,更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苏州的外商投资、固定投资和工业投资总体呈下滑趋势。这与传统制造业重生产性、轻创新、轻服务的缺点关系紧密。这对苏州提出了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需求。

苏州已经开始主动清退一些落后的外资企业,转型研发中心,招引苹果、微软、三星等科技型在苏州建设北上深等级的国际研发中心。2021年上半年,苏州实现新兴产业产值10636.2亿元,同比增长值高达24.1%。

在转型“智造”的过程中,苏州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崛起,也获得了外界的关注和认可。2020年,苏州新兴产业在建项目数达2784个,年内完成投资1330.26亿元。

入驻企业以及产业类型的转变,自然引发了从业者性质的变化。在传统制造业占优的过去,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性工人进行加工制造。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主的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成为主体后,研发人员、投资者等高薪资工作者也随之成为主要劳动力,带动了地区年平均工资的增长,进而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苏州不断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21年,苏州市政府印发《进一步做好当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通过“保就业”薪金云贷专项信贷计划等政策稳定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保证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重要比例的经营净收入来源。

引才、修路,财富涌来

完成提收入、保来源的苏州,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如何保持“最强地级市”的发展势头?

对于持续推进“制造苏州”向“创业苏州”转变的这座城市来说,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指出,苏州2020届外省籍本科生的就业占比为50%,超过一线城市广州45%的数值。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苏州十年间净流入人口达530.53万,流入比达71.28%,高居全省首位。

人才的大量流入,与苏州在各新一线城市中相比较低的生活压力不无关系。曾有媒体统计2019年至今主要一二线城市房租占收入比例后发现,苏州房租收入比一直处于10%左右的较低水平,房租均价也仅为深圳的三分之一。

而在低生活压力的背后,苏州充满诱惑力的政策优待也成为不少人才流入的重要原因。早在2012年,苏州就推出了“名校优生”等人才计划。今年7月,苏州又发布《苏州市人才改革十五条》,提出了未来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最高50万社会化引才奖励等优惠政策,从各方面加大人才引流力度。

“要致富,先修路”,经济上富甲一方、人才自四方流入,都离不开便捷的公共交通布局。

作为全国第一个通地铁的地级市,自2012年4月28日苏州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苏州现已有5条地铁线路投入运营,4条线路正在建设阶段。根据《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到2035年,苏州将形成S1线与1-21号线共计22条线路的轨交网络,构建“十字快线+中心放射”的整体架构。对于为保护中心古城而进行“一核四城”扩张式发展的苏州来说,更加通达的地铁布局将有效沟通各城区,进而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联动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建设中的苏州轨道交通S1线完工后,将在花桥站与上海地铁11号线形成换乘,通过线网内换乘,乘客将可以乘地铁由苏州市区直达上海市区。这将为两座城市间产业、人才、资本等多种要素的流通提供极大便利。

地铁打通市内联络关节,铁路则负责进一步加强苏州与周边其他城市的互动合作。

下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苏州的高铁站点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苏州站、苏州北站等11个站点分布在苏州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区,苏州南站、盛泽站等6个在建或规划站点将在空白区域补齐需求,尽管没有机场,但四通八达的铁路线网使得苏州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更加顺畅,也令苏锡常都市圈的共同发展更加便利。

“富裕不过‘苏锡常’”,2020年,苏锡常以三市之力贡献了4万亿元GDP。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苏锡常都市圈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功能对接,促进沪苏通、锡常泰两大组团跨江发展。其中,经济总量遥遥领先的苏州,无疑将成为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