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年中徐州换挡提速 “五个徐州”托起光荣与梦想!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13.2%!年中徐州换挡提速 “五个徐州”托起光荣与梦想!

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徐州正在加速“觉醒”。

7月23日,徐州召开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上半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7.39亿元,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6.4%,发展势头强劲。

对被江苏省赋予“建设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而言,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这场“期中考”,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为城市转型夯实了基础。而放在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徐州的加速奔跑,同样颇具深意。

GDP3607.39亿元!徐州公布2021年“期中考”成绩单

7月23日,徐州市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 徐州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7.39亿元,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6.4%。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4.26亿元,同比增长5.2%,两年平均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387.44亿元,同比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5.68亿元,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7.1%。

对于上半年的成绩,徐州官方定调为 “经济运行高开稳走、稳中有进、渐趋常态,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下,徐州上半年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5%,两年平均增长10.7%; 制造业增长22.9%,其中 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3.3%; 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36.2%。

制造业依然是徐州实现稳定增长的压舱石,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则成为推动徐州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1-5月份,徐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1.8%,两年平均增长16.7%; 利润总额增长76.6%,两年平均增长28.4%,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另一方面,推进转型发展的徐州,上半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7.1%,服务业平稳恢复。

聚焦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以及出口可以发现, 徐州上半年GDP的稳中有增,与这三者的强势复苏密切相关。

上半年,徐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4.38亿元,同比增长33.2%,两年平均增长8.0%;实现进出口总额638.55亿元,增长58.7%,两年平均增长19.3%,其中出口总额521.21亿元,增长60.2%,表现抢眼。

而在反映外界对于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真实评价的固投领域,徐州在上半年交出了固投同比增长13.3%、两年平均增长0.5%的成绩单,而20.0%的民间投资增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徐州良好的营商环境。

“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上半场,徐州确实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那么,站在“轻装前行、换挡提速的新起点”的徐州,到底做对了什么?

图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轻装前行、换挡提速的新起点“五个徐州”如何建?

7月18日上午,徐州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省委有关决定,庄兆林出任徐州市委书记。

会上,庄兆林提到, 当前的徐州,已处在轻装前行、换挡提速的发展新起点。 同时,他表示将瞄准既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全面建设“五个徐州”,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火热实践中作出更多徐州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在徐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力争到2025年经济总量跻身万亿元城市行列”的目标。

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徐州,虽然在“十四五”开局阶段交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迈出了进击“万亿俱乐部”的一步,但 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其面临的城市转型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正如庄兆林所说,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又充满生机的城市,一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城市。

事实上,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坚定选择转型更多是来自于自身发展的迫然。

新中国成立后,“百里煤海”徐州累计产煤10亿吨。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枯竭,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徐州到了必须要做转型的时候。此时的徐州,选择从产业与生态环境两方面“双管齐下”,以一种近乎于“重生”的方式,实现了华丽转型。

传统产业是历史留给徐州的宝贵“遗产”,也是徐州的产业根基。 通过聚焦调优调高,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重要突破。

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徐州全力推动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国家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中心。

今年上半年,徐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3.3%;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1.7%、61.9%、39.1%、20.8%、65.9%和44.9%,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36.2%,在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

4月21日,庄兆林率徐州市考察团在合肥“取经”,探寻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而集成电路与ICT产业,正是徐州的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由此可见,徐州发展产业不仅依托自身雄厚的工业制造业基础,同样也在依托“外脑”之力,加快补齐短板。

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徐州注重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其 持 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联合审图等改革事项取得显著性成效, 政务服务建立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机制,而在全省率先建立运行的综合性企业服务中心也成为徐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大样板。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作为支撑,更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底色,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徐州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逐步弥补历史生态欠账,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徐州市唯一一处国家5A级景区,云龙湖风景区通过控污截污、林相改造、退建还绿以及完善设施等,进行了持续性的生态修复工程,让云龙湖成为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一张崭新的名片。

绿色发展,久久为功。

自2006年以来,徐州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连续15年排名全省第一。 而在 2021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徐州 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6.73万亩、采石宕口40个,“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名片更加闪亮。 同时,“十三五 ”期间,徐州先后 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彰显出了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质量 。

当然,对于一座转型中的城市而言,决定其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还是在于“人”。作为其中的“关键少数”,近年来徐州的主政者始终将城市转型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紧抓产业与环境优化升级的同时,用好、用活“人”的力量,徐州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徐州之路”。

由此,面向“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徐州也提出了将聚力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以及“幸福徐州”的“五个徐州”发展愿景,并描绘了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机械之都、汉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图景。

而将坐标放大至苏北区域发展走向,徐州的强势觉醒对于淮海经济区和江苏省整体发展的带动性,同样意义深远。

图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加速崛起的徐州 能为苏北发展带来怎样的惊喜?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图源 / 徐州市人民政府

先天的区位优势,让徐州拥有了站在“C位”的底气。 对此,江苏省也为徐州市赋予了“发挥协同发展的龙头作用,不断提升发展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枢纽支撑力,建设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使命与定位。

早在1986年,淮海经济区首届市长专员会议就在徐州召开,会上通过了《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这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正式成立。彼时的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14个地区、市组成,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时间来到2018年,徐州方面就提出要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但苦于自身经济实力稍显不足,缺乏辐射带动的能力,其他城市在寻求发展资源的过程中,更多还是向京津冀以及长三角两大国家级城市群寻找联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徐州上半年的亮眼表现以及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仅让外界看到了徐州“C位”意识的觉醒,也让沉寂已久的淮海经济区看到了“涅槃重生”的希望。

而随着淮海经济区作为重要板块,被纳入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徐州也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联系。

2019年9月28日,徐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徐州由此成为淮海经济区首座开通地铁的城市。目前,徐州地铁运行里程已达到64千米,在江苏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排名第四。而在徐州市“十四五”规划中,则提到了“推动轨道交通S1号线向山东枣庄市延伸”。

区域联动,交通先行。作为横跨江苏与山东两省的轨道交通线路,徐州S1号线已被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并已报国家发改委。未来,这条线路也将在淮海经济区中起到串联的作用,深化徐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事实上,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对于整个苏北地区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苏北地区 曾 被视为 江苏的“断裂带” , 一度是江苏发展的“软肋”。 近年来,苏北城市发力愈加频繁,“重构”苏北格局的可能性正在出现。

而徐州,正是苏北地区破题的核心城市。

在江苏省内较早接入全国高铁网的徐州,是一座高铁枢纽城市。但其所在的苏北地区,不仅高铁发展速度一直以来都严重落后于苏南,苏北城市之间也缺乏完善的高铁联系。

由于徐州“外联强、内联弱”的高铁状态,使其对于苏北其他城市,影响力相对有限。而近年来,徐连、徐盐等高铁相继开通,改写了苏北地区高铁落后的现状,同时也让徐州补齐了对内联系较弱的短板。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崭新格局,城市间“组群”作战早已成为常态。而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城市,也通过愈加密切的联动,加快实现优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不断激活发展潜力,进而为整个江苏省的均衡发展构筑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三角的“北大门”,徐州同样看重并依仗强手林立的长三角,加快与一流城市对接沟通的步伐。

已连续举办三年的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让徐州得以“取上海之长,解徐州之问”。

同时,通过与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签订合作协议,拓展了徐州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仅2020年,徐州市便推进10次精准招商活动,密集拜访对接73家重点企业,洽谈推进108个具有明确合作意向项目。

进入2021年,徐州继续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1号工程”进行推进,而无锡徐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启动,也为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贡献了样板。

最后,对于徐州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在于“人”。

基于此,徐州也制定了《徐州市“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起到2023年,每年将引进领军人才500名、专门人才5000名、大学毕业生50000名,继续为城市转型引入优质的人才资源。

身处苏北“C位”,就要有“C位”的意识。 加速觉醒的徐州,只有进一步修炼内功,方能在愈加激烈的中国城市竞争之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