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三圈”融合 智汇高地崛高峰
江苏
江苏 > 正文

栖霞:“三圈”融合 智汇高地崛高峰

原标题:栖霞:“三圈”融合,产业高地起峰峦

栖霞:“三圈”融合 智汇高地崛高峰

丹枫似火,灿若凝霞。这里资源禀赋独特,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科教资源、产业空间、人居环境“美美与共”,绘就了“大美栖霞”全新篇章。

“大咖”来栖,智汇高地崛高峰

2020年6月5日,南京华芯智光研究院签约落户栖霞。这一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领衔,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专注于光电产业开展研发与成果转化。与之同台签约的,还有南京仙谷高新研究院项目。韩国工程翰林院及韩国科学院院士申庆浩领衔,打造中韩高新技术的转化平台,致力于帮助国际科技成果实现市场化。

南京启动创新名城建设以来,栖霞作为产业强区、人才高地,不断释放招才引智的“马太效应”。2018年4月18日,世界计算机领域顶尖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率队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栖霞区。5天后,清华大学张钹院士团队携手人工智能专家余凯博士团队成立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落户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凤来栖、“大咖”云集,看中的是一个地区良好的科创生态和服务环境。2019年10月12日,南京源堡科技研究院在栖霞区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与北京源堡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的研究与产业孵化平台,专注于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方滨兴院士表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必须整合产业资源,发挥政产学研各自的优势,协同创新。在栖霞这片科创热土,将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性的网络安全高新技术企业。

日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中科院自动化所签约落户栖霞,将成立中科澳森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和南京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6月10日,“2020年南京创新周——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南京赛点”在紫东国际创意园开赛,一批项目有意落户栖霞。在2020南京创新周上,栖霞区邀请了多位两院院士、国内外顶级“大咖”开启“云端”对话。

花开两枝,在“中科系”“清华系”等国内创新创业资源汇聚栖霞的同时,本地丰厚的科创资源也迎来裂变式发展,“南大系”“南邮系”等创业集群正在形成。栖霞区紧密依托驻区高校资源,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推动新研机构建设,加速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创新热点区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初显。

目前,栖霞区签约新研机构53家,市级备案培育新研机构35家,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800多家,新申请专利超500项,聚集各类人才近1000人,自主基金设立规模超10亿元,产品入选全市创新产品推广示范推荐目录20余个。2019年度南京市备案新研机构绩效评估中,栖霞区成绩优异,共9家新研机构获优秀奖,占全市优秀奖总数16.7%,一等奖总数占全市42.7%,共获得绩效奖励资金2850万元,较上年增长54%。

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从项目、人才、平台等各方面争取更多政策扶持,落实市区级新研机构扶持政策,带动新研机构提质增效,争取让每一个新研都成为能“下金蛋”、能“孵金蛋”的老母鸡,真正实现体制上不拘一格、机制上百花齐放、领域上顶天立地、资源上市场导向,为建设南京创新名城、“强富美高”新栖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四新”发力,产业大区逐“蓝海”

2019年,栖霞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8%,对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3%,人均GDP位居全市前列。这一年,栖霞区产业升级“主引擎”轰鸣。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18%。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年度主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时,精心培育的“潜力股”蓄势待发,中国(南京)智谷新引进重点项目47个,建设全省首家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突破60亿元。

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赛道,栖霞区率先布局、响鼓重锤。2020年4月11日,南京市召开“四新”行动发布会,提出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栖霞区积极响应、加快落地,推进“四新”行动。排定“四新”项目总投资2252亿元,年度投资501亿元。栖霞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2+2+2”主导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地标打造,抢抓发展新机遇新窗口,突出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绿色智能网联汽车、未来新业态等四大新产业方向,打造新发展平台,发展新应用场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为全区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新一代数字经济。抓住“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契机,进一步聚焦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5G 等产业,推动前沿产业加快集聚,促进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推动经开区加快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建设南京康尼机电轨道交通门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美迪斯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个,打造星级上云企业15家。全区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亿元。加快5G智能终端、系统网络设备、测试设备仪器、配套软件、应用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东洲、宇都、英特尔未来科技智慧中心等一批5G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020 年,全区5G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

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健康+”,聚焦重大疫情防治、多发疾病用药、罕见病用药及高端医疗装备、诊断试剂等领域,遴选诺唯赞等一批企业作为潜在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给予“一企一策”支持;推进正大天晴、美药星、海陵药业等一批新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引进新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前沿项目。2020年,全区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促进LG化学锂电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推进车路协同等一批关键技术项目研发和产业化。2020年,经开区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亿元。

未来新业态。依托栖霞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芯片、算法两大基础,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件、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四大类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示范路、5G+AI应用示范区、数字交通示范区、深兰紫东示范园区、英特尔未来科技智慧中心等应用示范项目。

“三区”联动,紫东核心谱新篇

“共谋数字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共同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是我们的‘大家事’‘分内事’。” 5月21日上午,“创新紫东、魅力仙林”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第九次理事会暨科技创新推进会在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召开,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致辞时介绍,截至去年底,南大双创示范基地在仙林大学城内累计引进企业148家,去年在园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营业收入1.6亿多元;累计引进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32名;22家“南大系”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政产学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园区……在紫东大开发中,坐拥12所高校、20万师生的仙林大学城正不断放大辐射功能,打造名副其实的“智慧核”。

栖霞区充分发挥仙林大学城创新圈、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圈、栖霞行政区孵化圈三圈融合的发展优势,实现“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的创新路径,依托“2+2+2”主导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地标打造,涌现出维思科汽车、元稀世特自动化、攀峰赛奥能源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新贵”,以礼华生物、华威医药等企业为代表的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硬核企业”……

创新驱动、“三圈”融合,多方协同的“飞轮效应”正助推栖霞不断产业攀升、实力超越。从政策环境上看,仙林大学城鼓励科技创新的“1+4”奖励政策,与栖霞区既有的“1+3+1”系列政策叠加,为创新创业增添新动能。从创新要素上看,大学城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众多,三区高层次人才高度集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正加快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从产业发展上看,三区在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主导产业上已形成规模优势,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50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建设、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提速,紫东地区建设全面启动,多种战略机遇叠加,为栖霞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放眼南京全域,栖霞“比较优势”凸显,不缺项目、不缺空间、不缺载体,同时三区联动、三业并兴,优势互补。放眼紫东,天高江阔、风起云涌,栖霞新一轮发展机遇无限、前景可期。

本文发布于2020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