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起跑线上的“芳华” !保护区、姑苏区启动“百年老校跃升计划”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今年,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总体方案和多个专题工作方案正式出炉(简称“1+N”方案)。该方案按照古城、老城、新城三个区域分区定位,打造苏州“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其中,“两高地”之一指的就是要打造古城教育医疗高地。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百年中小学校数量众多,居全国前列。这些学校历经百年,蓬勃发展,培育出无数杰出人才,使苏州文脉薪火相传,铸就了苏式教育的典范,而身处市中心的保护区、姑苏区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上世纪,保护区、姑苏区辖区先后建成了东吴小学、文山小学、大儒小学、勤惜小学、梓义小学、吴县县立盘溪简易小学校、吴县公立清微国民学校、私立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私立振华女学、金门中心小学校、善耕中心小学、马医科中心小学、昇平中心小学等一系列优质学校。
这些校名的背后
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校名善耕——一生向善,百年勤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二十五日创办,初名长洲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校名勤惜——勤学、惜时、做勤奋之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创办,为奏办官立第十七初等小学校。
校名梓义——梓人(即家乡人)遵循规矩,义教建设国家。清宣统三年(1911)二月由姚承祖创办、苏州营造公所集资建成。
校名平直——心平志直,平易、尚实、淡薄。清宣统二年(1909年),由清礼部主事孔昭晋创办,初名简易模范识字学塾第三塾。
校名大儒——儒雅,博纳,大儒,大爱。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办学,原名为元和高等小学堂。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学校历经波折沉浮,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坚持。多年来,从区内的百年老校中走出了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社会学家费孝通、“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著名作家杨绛等一批批知名学者、杰出人才。可以说,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保护区、姑苏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百年老校正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濒临减少、文脉中断的危险,百年老校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今年,“百年老校跃升计划”被正式写进“1+N”方案。
保护区、姑苏区将通过实施“百年老校”文化提升工程,组织学校开展历史寻访活动,溯源发展足迹、传承文化基因、铸就精神内核;
实施“百年老校”文化创生工程,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构建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体系并付诸实际,提升百年老校文化品位;
实施“百年老校”提档升级工程,争取优质资源引入、探索古保资金活化利用,分阶段推进百年老校优化办学条件,开拓传承和发展空间,打造历史文化名城里的百年老校建筑群,实现名校名城的交相辉映。
为贯彻落实苏州市“百年老校传承发展系列工程”的相关要求和保护区党工委、姑苏区委主要领导的具体指示,更好地传承古城文化、振兴教育品牌,区教体文旅委正在抓紧编制《姑苏百年老校绿皮书》,拟在百年老校统一挂牌logo标识,并将有序恢复一定数量的老校品牌,促进姑苏百年教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百年老校充分彰显“文化为核”的姑苏学校特质。在“百年老校文化创生”的区域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引领下,保护区、姑苏区教育的厚积薄发,必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