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姑苏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江苏
江苏 > 苏州 > 姑苏区 > 正文

苏州姑苏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2021年1月13日,苏州市姑苏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区行政中心开幕。会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选举办法》《2021年政府实事项目票决办法》。

苏州姑苏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月13日在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沈志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姑苏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区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硬核”目标砥砺前行,古城保护切实加强,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年来,我们聚焦有机更新,古城保护持续推进。古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出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成古城54个街坊控规修编和40个街坊城市设计,建成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虎丘综改、桃花坞等项目有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六大工程深入实施,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修缮全面启动。文旅融合品牌持续擦亮,“非遗三部曲”原创舞蹈连续三届获省“五星工程奖”,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代表性传承人7人,园林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享誉中外,观前街获评首批省老字号集聚街区。有效净化旅游市场秩序,打造双塔市集等一批打卡胜地,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年来,我们调优产业结构,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主要指标稳中有进,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3656亿元,年均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90.7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35.1%和24.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3.1%。产业能级有力提升,全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实施,8个重点示范产业园成功打造,新增6幢亿元楼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华贸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集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累计新增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企业1.4万家,引进总部型企业20家。顺利举办3届苏州国际设计周,推出“繁华姑苏”特色IP,获评“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人才战略深入实施,新增省双创人才2人、市姑苏领军人才11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340人。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创新,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古城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有序承接67项市级行政权力,调整完善区街两级机构职能,新设5个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率先在全省市辖区层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8个领域460项行政处罚事项和14项行政强制措施相对集中。稳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权力清单制度有力推进,加快融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江苏政务服务“一张网”,“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教育、环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214家企业落后产能去化。强化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政府债务规模由“十二五”末的9.69亿元压降至4.87亿元。

五年来,我们统筹城市建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力奋战“两扫”“两小”行动,主要路段常态化达到“可席地而坐”标准,完成201个老旧小区、200条背街小巷、77个城中村环境提优,累计完成175个征收(拆迁)项目,腾退土地9125亩。实施危旧房解危改造、居民家庭改厕扫尾、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完成57条道路维修,主次干道架空线入地率达77%。全面开展“263”“331”“四类行业”综合整治等行动,小餐饮行业等环境顽疾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指标值、优良空气达标率、水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省、市考核要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文明城市创建顺利通过复评验收,助力苏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3万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万元。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完成38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新建社区“智慧菜篮子”运营网点200处。持续完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体系,建成小学、幼儿园14所,有力推进民办园转公办园和普惠园,10个教育集团组建完成,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80周岁以上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愿签尽签”,“虚拟养老”模式在全国推广。城市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实现全覆盖,“10分钟文化圈”“10分钟体育圈”全面建成。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实现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获评全省唯一“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荣誉称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网格化治理模式初见成效,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两大国情国力调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南北挂钩工作,助力贵州铜仁江口县脱贫出列。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新形势,全区上下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

1.坚持慎终如始,疫情防线扎实筑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最核心位置,疫情防控扎实开展,截至目前,我区连续337天无新增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要求,深化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严把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防疫卡口,严守大包围片区,严管封闭小区,积极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突出科学精准防控,入境人员接驳转运、进口冷链食品监管、集中隔离点建设、防疫物资储备等工作有力开展。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80余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升。大力推动复工复业,有效落实“苏惠十条”“服务业惠十条”等政策,常态化开展重点企业走访,市场主体信心恢复提振,累计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和兑现扶持近2亿元。

2.坚持规划引领,古城保护步伐加快。首次开展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体完成,历史城区保护补偿补助工作指导意见制定出台,观前地区管理办法启动修订。完成首次19类、4000多个保护对象普查,梳理发布首份保护名录。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修缮进展迅速,完成20处院落收储,一期搬迁率达87%,大成殿古城保护展示馆主体建设全部完成,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及景观提升工程全面竣工。正式承接文物保护修缮审批,完成横塘驿站、中张家巷29号修缮保护,启动名人故居梳理,完成陶氏宅院、曹沧州祠等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创新设立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首期募资14亿元。项目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0条夜游、研学游等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反响热烈,古城文化特色和魅力不断彰显。

3.坚持创新增效,经济运行持续复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主要指标企稳回升,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2亿元,增长0.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亿元,增长0.3%;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增长0.1%;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2亿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顺应“沪苏同城化”发展趋势,喜马拉雅等4个沪苏合作项目正式落地。5大类36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区级项目储备达220个。举办线上线下招商推介,中建科工、中信出版、腾讯文娱等企业和项目成功落地。先行启动“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工作,精心推出碧凤坊美食广场、潮流市集等52个项目,全面推广“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制度,持续推进“双12苏州购物节”,主要景点、街区人流量和主力商场营业额显著回升。文化产业加快布局,制定出台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蓝SPORT、星辉1976等15个产业园完成改造升级。北部经济区创新发展正式启动,围绕数字经济、信创产业等领域累计引进企业110家,总注册资本23.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实施区级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和规范政商交往“10+10”清单,设立全市首个区级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举办4期企业家沙龙活动。构建姑苏高层次人才礼遇体系,入选市级人才计划163人。

4坚持重点突破,城市面貌显著改善。以“一环三路两片区”沿线周边和全区重点工程项目为试点,大力开展“靓丽姑苏”违建专项治理,累计拆除违建10.3万平方米。里河片等5个老旧片区“优+”工程、十全河等5条河道综合整治全部完成。垃圾分类全面铺开,21个厨余垃圾处置点建成使用,“三定一督”小区覆盖率达100%。全力攻坚征收扫尾,62个项目实现清零,其中西巴里北等5年以上项目清零35个,完成交地超3300亩,项目清零数量和交地亩数均创历史新高。以18个行业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消除德合水果市场、相王弄等114处重大隐患。全面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均达100%,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办结销号。

5.坚持惠民利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坚持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新增就业岗位5.8万个,其中大学生就业岗位1.6万个,援助困难弱势群体就业岗位3995个,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389人,退役军人就业率实现100%。积极落实稳岗减负政策,减免社会保险费33.1亿元,惠及企业3.6万余家、参保人员38万余人。江乾路小学等10所学校开工建设,建成劳动路实验小学、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家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家,新增日间照料中心8个、助餐点50个,“10分钟养老服务圈”构建完成。惠民实事有序推进,17个农贸市场改造完成,40处“智慧菜篮子”社区服务网点投入运营,全区23个农贸市场设置“平价菜摊”。全力打造省级食品示范城市,学校食堂等重点区域明厨亮灶率达100%。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区级城市运行联动指挥平台正式启用,建立民生小事快速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创新推出社区“美好指数”,22个先锋社区、26个规范化社区完成建设,规范有序开展社区“两委”换届。深化依法治区实践,推动全区信访维稳工作关口前移,被国家信访局评为“三无”县(市、区)。平安姑苏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达99%,位列全市第二。

6.坚持对标对表,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投身“硬核”姑苏火红年代干事创业“主题奋斗年”,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有力提升。基层“三整合”改革初显成效,“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架构基本建成。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9件、政协提案303件,满意率达100%。编制2020年度区级重大行政决策目录,20个重大行政决策项目实行全程网上公开运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圆满通过“七五”普法终期评估验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积极化解行政争议,规范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行为,行政诉讼中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100%,在全省率先成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观察团,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累计压减一般性支出等各类经费6004万元。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完成100个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核减7831万元,平均核减率14.3%。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是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的结果;是区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区监委监督监察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热忱支持、团结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驻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以及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姑苏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现状仍然存在,整体景观风貌与中心城区的地位还不相匹配;科技创意、特色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竞争力还不强,头部企业还不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有待提高;人口结构不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任务依旧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干部的担当意识和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工作要求

从今年开始,将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区政府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要求和区委《关于制定姑苏区、保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了《姑苏区、保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纲要(草案)》已印发给大家,请一并予以审议。

“十四五”期间,姑苏区将坚决扛起“硬核”担当,把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要求贯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更新全过程,用精品思维和“绣花”功夫建成品质高、产业强、环境优、人文兴的魅力古城,使产业跟上发展需要、环境满足人民期待、风貌匹配城市气质,加快展现具有鲜明姑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实模样。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同步,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5万个。

要实现以上目标,主要任务是:

一是打造高质量核心功能城区。全面建成“文化强区”,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江南文化”品牌标识度充分彰显。大力发展创意经济、IP经济、授权经济,助力“苏州制造”品牌提升附加值。出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具体方案,顺应“沪苏同城化”发展趋势,每年导入10家长三角文旅、金融、科创等领域头部企业、品牌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层次和能级持续提升,以北部经济区为新增长极,打造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1-3个区域竞争力强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加快传统商圈转型升级,观前、石路、南门三大商圈实现特色化跨越发展,每年招引50家首开店、旗舰店、品牌店、网红店,打造更多具有文化特色和产出效益的现代化商圈,确保商贸业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比稳定在30%以上。

二是打造高标准全域旅游城区。围绕苏州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开展1-2个重点区域的“大景区”管理运营模式示范,全面完成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修缮、七里山塘全线贯通、虎丘综改等重点项目。完善市、区、街三级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机制,深入开展名人故居梳理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存展示、绿化景观提升等工程,打造一批苏式传统民居老宅、吴地水乡特色街巷示范项目。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推动古城总体城市设计、古城新城统一规划、城区景区一体布局,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漫游姑苏”旅游品牌,依托古建老宅等历史建筑,建设一批苏式精品酒店,实现更高质量旅游供给。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方位融入景观营造、绿化提升、交通组织、消费场景、旅游线路中,旅游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东方水城”“人间天堂”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

三是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区。持续健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和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义务教育入学率与毕业率达100%,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45张以上,公共服务均衡化基本实现。持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围绕10余个重点片区、5条主次干道、120余条街巷开展整治提升,改造完成100个老旧小区,全面清零存量违建,全面研究启动10个剩余城中村整治。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深入推进平安姑苏、法治姑苏建设,群众安全感力争达到100%。以“整洁一点、有趣一点、便利一点、温馨一点、安全一点”为特征的“美好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活环境舒适化基本实现。

三、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根据中共姑苏区委二届十四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强富美高”总目标,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顺应“沪苏同城化”发展趋势,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古城保护和更新工作取得新进步,加快实现古城全面振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

对照上述目标要求,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在古城更新上焕发新活力。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资源优势,以更高自觉、更大合力加强传承保护,擦亮古城名片。

1.以更高标准完善顶层设计。学习借鉴广州、福州等地保护更新先进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符合姑苏特色的保护框架。更新保护理念。坚持整体保护,把古城作为“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更多采用修旧如旧和“微改造”,实施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等历史元素的成片保护,统筹做好片区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交通组织优化等内容。坚持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让旧厂房、老公房、低效土地用起来、动起来,推动新业态培育和人气商气集聚,为古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夯实制度体系。持续完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配套办法、技术标准及配套政策,在《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古城保护与更新三年行动计划、9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综合集成古城保护各类规划与设计成果,积极向“多规合一”迈进。破解瓶颈难题。探索优化古建老宅、传统民居修缮利用政策,围绕土地性质变更、结构改造、消防审批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符合古城实际的修缮实施路径。加快管线入地技术规范创新,在共同管沟等技术方案上实现突破,推动综合管线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2.以更大力度推进保护项目。把保护风貌与更新形象相结合,全力抓好重点工程。突出整体带动。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坚持“整体推动,全面展示”原则,对32个任务子项分批细化制定实施清单,排定具体内容、实施主体和年度目标,狠抓项目化推进,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突出成片保护。高水平推进五卅路片区保护更新,抓好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及周边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大力开展平江片区和32号街坊整体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居民腾迁,完成大成殿古城保护展示馆布展及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加快山塘四期保护性修复工程,加速渔家村项目二期建设,完成考古博物馆主体工程。突出点线结合。聚焦资源转化利用,启动洪钧故居等10处成熟院落的保护修缮,同步做好配套文化项目植入和运营,为古城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加快展示古牌坊、古桥梁、古井等各类历史街区文化遗存,实施胥门城墙南段保护性修复,完成大儒巷、丁香巷等特色街巷打造。

3以更实举措做亮文化品牌。讲好姑苏故事,提升姑苏“最苏州”、苏州“最江南”标识度。注重文化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10个以上原创文艺作品,实现文艺精品获市级以上奖项不少于15个。秉持国际化思维,探索世界古城保护论坛、国际非遗中心落户姑苏的路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放大姑苏文化品牌影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沪苏文化交流合作,组织各类文化剧团赴上海巡演不少于10场次。引进嘉佩乐、汇张思等一批高端精品酒店,推出“耦遇·魅力苏州”等12条个性化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行业信息数据库,持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净化旅游环境。致力文脉传承。恢复泰伯祭祀文化大典,规划建造泰伯文化博物馆。加快山塘街玉涵堂非遗展馆建设,加强非遗老字号创新和推广,推动更多苏工苏作走向市场。抓好运河文化发掘、遗产保护等工作,推动“水韵古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突出“运河十景”中“姑苏六景”的策划打造,提升姑苏大运河民俗文化活动品质,加快把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建设成为“最最精华的一段”。

(二)在经济发展上培育新动能。牢牢把握“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关键时期,紧扣“六稳”工作持续跟进,聚力“六保”任务重点攻坚,保持区域经济稳中向好。

1.能级跃升强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层次,加快塑造特色产业,形成高能级、广辐射、高效益的现代化服务经济体系。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推动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项目,积极培育跨境电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构筑绿色产业链,大力引进培育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等产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精准做好沪苏两地资源嫁接、优势互补,有效承接上海优质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外溢,加快形成同城效应。调优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双城两翼、产业园区、楼宇载体三个层次空间布局,注重古城核心区和北部经济区统一规划、联动布局、互补发展,古城加快存量盘活,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新城加快增量优化,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口岸经济、总部经济,努力形成两翼齐飞格局。贯彻落实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精神,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打造北部经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狠抓重点项目推进。发挥区级项目储备库关键作用,推动40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桃花坞二期等省、市重点项目的跟踪保障。聚焦数字经济、科技研发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围绕中国电子等已落地项目进一步强基补链,引进不少于10家总部类企业,力争打造1-2个新兴产业集群。

2.文化赋能促发展。对照落实文化产业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文化底色成为文化亮色,全力打造“文化强区”。提升产业体量。找准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传统文化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文化重大合作项目不少于10个、文化上市入库企业2家、文化规上企业不少于120家,确保到今年年底全区文化产业贡献翻番。突出融合发展。与喜马拉雅、小红书、哔哩哔哩等重点企业合作,集聚展示江南文化、水城文化和园林文化等优质资源,将姑苏文化与前沿科技、游戏动漫、有声街区等要素相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出台特色产业园招商配套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专业服务企业,完善国资产业园招商运营考核一体化机制,支持产业园腾笼换凤,全年打造M+金狮“校园里”等文化产业园不少于17个。促进商圈转型。放大“双12苏州购物节”活动效应,加快三大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全力构筑“消费福地”。着力提升观前商圈商业氛围和消费体验,重点加强广告标牌亮化、配套设施完善、休憩场所建设,进一步调优商业业态、延长营业时间、重塑商业场景,将观前商圈打造成为全市商业标杆。以华贸中心开业为契机,建立前街高端商业、后街生活配套的模式,盘活周边历史建筑和闲置载体资源,进一步激发石路商圈消费活力。加快南门商圈整体策划,统筹推进水产市场搬迁、半导体总厂地块改造升级、金地中心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出进度、出形象。

3.环境提优保发展。围绕“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服务品牌,构建姑苏特色营商服务机制。优化企业服务。推动建立区级产业用地企业库,着力破解企业用地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园“全链式”审批、“一张网”平台延伸,提高企业注册、投融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人才引育。修订出台区领军人才、文化人才配套扶持保障政策和企业引才激励措施,实施更具竞争优势和本土特色的人才计划,引育市级以上人才不少于100人。高品质打造人才公寓,完善乐居保障体系。做优高校院所“姑苏日”、猎聘会等平台,助力企业招引青年人才和高端紧缺人才。构建全区联动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高人才服务便捷度。强化金融支撑。做好金融资源嫁接,用好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中信赋苏基金、大运河文化基金,深入对接国开行、国开金融,不断加大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力度。转变国资监管方式,深化与市国资集团合作交流,继续放大国有资本潜在价值。

(三)在城市品质上展现新提升。按照“城市客厅”标准,加快推动古城空间拓展、品质提升和功能完善,打造有颜值、有质感、有温度的宜居环境。

1.持续加强城市管理。以更高标准扮美扮靓城市形象。深化违建专项治理。按照“属地主责、部门联动、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要求,确保到今年年底累计拆除违建不少于20万平方米,逐步形成可防可控、零容忍、零增长的违建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无违建社区创建活动,打造2-3处无违建示范区。加大市容管控力度。完成三香片等第三批交通安防工程,启动实施网师片等第四批交通安防工程。完成54个小区、83条街巷的“两小”综合整治。全面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高效开展乱涂乱贴专项整治。建立“四类行业”综合整治“回头看”制度,用好常态化监管平台,全面提升“四类行业”管理水平。加快“厕所革命”进程,打造10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一类及以上公厕。优化古城交通体系。扎实推进道路交通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探索建立古城区域差别化管理和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研究城市交通堵点疏通措施,尽快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年内完成交通设施标准化率、交通信号联网率、交警勤务布警密度达100%。整合停车资源,加快完善“P+R”模式,持续推广“路内泊位智能化无人值守系统”和错时停车共享,建立机关单位和背街小巷夜间开放停车模式。

2.加速推进城市更新。实现城市整体形象、功能提升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持续攻坚征收扫尾。继续用好征收搬迁“红黑榜”和“曝光台”,落实“区领导督办、部门领导领办、挂职干部协办、街道主办”的工作机制,重点保障桐泾路北延、轨道交通等市级重点工程建设,确保今年实现清零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启动5年以上项目力争全部清零,实现交地不少于1500亩。整合利用地下空间。落实好全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高效使用现有人防、轨道交通等地下空间,增设一批立体停车库等公建配套,统筹布局城市交通枢纽、商业设施、开放空间等功能要素。完成约100条道路架空线整治和入地工程,实现地下空间高效集约利用。全面提升绿化景观。推动城市绿化由绿色向彩色发展、由平面向空中延伸、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共享发展,强调古城显古、新城显新,注重园林景观外移,加快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并举的绿化格局。围绕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先行完成6条主次干道和3个口袋公园绿化建设,提升前塘河等滨河绿地绿化水平。探索新增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做好“见缝插绿、见缝造景”等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建设的积极性,激活城市绿化“多元管护”。

3.严格压实环保责任。全面落实“美丽苏州”建设任务,实现“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深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点位长”制度,更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围绕重点敏感区域,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继续紧盯省考、市控断面水质达标建设,不断提升京杭运河水质,充分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效能,准确掌握辖区河道水质现状。加大涉水环境问题整改力度,实施重点河道沿岸环境整体治理,精准做好清淤排污和雨污分流,确保全区70%的河道达到高质量管护标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以清洁低碳能源为切入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中街路、西美巷2个片区试点开展街巷零星楼宇垃圾分类移动收集。

(四)在民生福祉上展现新水平。及时回应群众期盼,切实解决民生痛点,全力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1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络。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持续抓实疫情防控。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着重做好涉外和大型活动疫情防控,坚决守住冬春季疫情防线。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全面检测、预防性消毒、全链条监管,落实重点人群“应检尽检”,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深化打造“乐业姑苏”工作品牌,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监测和形势预判,抓好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困难弱势群体“应援尽援”。确保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其中大学生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万人。完善创业孵化平台管理,提高创业成功率,扶持自主创业2000人,引领大学生创业150人。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深化“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加强救助供养、大病救治、医疗互助、困难群众生活兜底等保障,实施低保专项治理,关注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对低收入家庭实行消费性价格减免和补贴政策,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救助框架。新建6个街道儿童“关爱之家”,实现街道全覆盖。托牢社会保障底线。打造姑苏社保云平台,加快整合“一件事”办理流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年新增社保参保不少于6万人。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深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2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切实增强群众品质生活获得感。教育质量再提高。建成胥台、平齐实验幼儿园,启动金星小学等5所学校建设。实施百年老校传承发展系列工程,优化集团化办学运行模式,争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积极引入市场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医养融合再深化。健全基层医疗体系,完成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加快打造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全科医生队伍。加强社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心理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新建、改扩建8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持续做优“虚拟养老”特色品牌,试点“物业+养老”模式,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完成辖区首家养老、托育健康服务综合体建设,建成3家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民生项目再加速。全面完成“五个一批”提质改造任务,有序推进10家农贸市场新建、改造进程,实现惠民“平价菜摊”全覆盖、可持续、保重点。积极做好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优化完善增梯工作全流程。建成区级体育公园1个,新建健身步道15公里。

3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化网格化应用管理。建强区联动指挥中心和8个街道联动分中心,加快打造“管用网格”“多维网格”“智慧网格”“民意网格”,加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注重网格化管理实战演练和磨合,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内部循环。提高社区治理能力。高质量完成社区“两委”换届,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美好社区”建设,全面实行“微自治”实践,大力推行“院落自治”“楼宇自治”,新建、改扩建11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一社区一品牌”特色建设,构建一批服务集成的示范社区。推动平安姑苏建设。重点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包案,确保信访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力争蝉联“三无”县(市、区)称号。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专项行动,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基层安监机构能力建设,狠抓隐患排查治理,确保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较大以上事故“零发生”,助力苏州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五)在政府建设上体现新成效。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新的作为,不断提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水平,在数字化转型中推动政府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1着力打造有为政府。始终树立知责明责、尽责担责、敬责畏责的工作意识,坚持“以我为主”,持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推动基层“三整合”改革成效落地,进一步完善街道职能机构、派驻机构设置,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坚持正向激励与督查问责相结合,全面创新激励干事担当制度体系,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工作力度,为勇于改革创新者撑腰,为敢于担当者鼓劲。建立健全考核指标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制定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出台“四个挂钩”运用实施办法,树立“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2着力打造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坚持常态化开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决策专家咨询库,持续巩固法治政府建设成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质量,回应群众关切,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以“八五”普法开局为抓手,统筹街道层面法治工作,推进法治工作有效参与基层治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加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机制,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3着力打造数字政府。围绕“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目标,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努力争创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的标杆。依托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强化基础支撑,完善数据要素,聚焦应用创新,健全安全体系。推进姑苏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研发上线,与“苏周到”APP无缝对接,以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问题。重点打造智慧政务平台,推进政府内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服务。优化城市运行联动指挥平台,精准掌握城市运行质态,以大数据创新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城市运营管理能力、社会治理响应能力。

4着力打造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区政府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查找“四风”尤其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新表现,深入开展“清风行动”,切实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的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节约型政府,日常公用经费压减20%,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更多公共资源集中用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以铁的纪律、铁的规矩,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一年,使命光荣,催人奋进。让我们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全心全意投入到古城全面振兴的工作中去,为苏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中争做先行者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部分名词解释

1.“两扫”行动: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即“扫地”行动)和征收搬迁扫尾清零(即“扫尾”行动)。

2.“两小”行动: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环境美化提升集中攻坚行动。

3.“331”专项行动:指围绕“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群租房)和电动自行车三类突出火灾隐患,按照既定任务清单、履职清单和追责清单“三张清单”,在全市范围开展为期一百天的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目前此项工作已常态化开展。

4.“263”专项行动:是“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的简称。“两减”即“减煤”和“减化”;“六治”为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治理环境隐患;“三提升”为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和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

5.“四类行业”综合整治:为切实规范餐饮服务、废旧物资回收、五金加工、农副产品交易管理等“四类行业”经营行为,自2019年2月起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综合整治,消除相关行业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6.“一环三路两片区”:指的是环古城河沿线风貌带,三香路、干将路、人民路道路两侧,平江片重点功能区、石路商圈片区。

7.“五个一批”要求:规划新建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整治规范一批、业态提升一批、关停转向一批。

8.“三定一督”:一种垃圾分类实施模式,即“定时定点定人督导”,设置垃圾投放点,在固定时间开放,在开放时间段,每个投放点会有督导志愿者,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9.老旧片区“优+”工程:在交通安防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围绕“拆违治乱、交通序化、停车便利、环境美化、安防完善、管理提升”等内容,推动市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开展的一系列智慧美好平安街区建设项目。

10.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发展五大行动:社区服务提升行动、美好社区创建行动、社会组织扶持发展行动、社区民主协商推进行动、社工增能提升行动。

11.“三整合”改革:即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按照“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基层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1+4”改革要求,形成“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治理架构。

12.“姑苏六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苏州“运河十景”中有六个景点在姑苏区境内,分别为: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

13.安全生产“三年大灶”专项行动:以“1+2+7”为框架开展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14.“四个挂钩”:贯彻中央关于“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的相关精神,推动考人考事联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行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与单位年终绩效奖、干部选拔使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全面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