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高更快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苏州工业园区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发展机遇看,需要抓住三个“新一轮”机遇: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有利于园区依托雄厚产业基础,加快高端资源引进和对外市场网络布局,对现有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抓住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有利于园区依托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开放平台,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开放等领域开展更多“首创性”试点。抓住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机遇。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入实施,长三角地区将在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勇当开路先锋,沪苏同城化步伐将明显加快,有利于园区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承接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
从风险挑战看,需要应对三个“新压力”:应对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新压力。今后五年世界将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组,将对园区引进优质外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以及对外贸易、工业生产等造成影响。应对国内多重问题迭加新压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挑战,园区必须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应对同类地区竞争新压力。随着南北沿江、通苏嘉甬、沪苏湖等高铁陆续开工,园区周边地区也进入上海半小时通勤圈,各地在抢抓上海高端要素外溢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从瓶颈短板看,需要破解“四大问题”:发展动能有待增强。开放型经济依然是园区经济发展的主导,经济外向度相对偏高,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内生动能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浓度有待提升。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园区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等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集聚和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仍需增强。要素瓶颈制约明显。空间资源日趋紧缺,存量土地盘活成本高企,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高端项目和人才招引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有待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有待增加,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尚未补齐,生活配套体系还需完善,城市核心功能区辐射能级仍需提升。
全面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需求侧管理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和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总要求,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的总目标,全方位深化中新合作,持续提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两个能力”,推进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城市“三个融合”,构筑全方位开放、国际化创新、高端化产业、现代化治理“四个高地”,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率先打造向世界展示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美窗口”,奋力走在全国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前列。
第二节 使命担当
“十四五”时期,园区发展处在加快创新转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迈向率先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要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园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新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必须始终牢记改革开放“试验田”职责使命,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用新发展理念勾画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的现实图景。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全面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全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以硬核优势驱动高质量发展跃升。坚决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和全业务流程集成改革,探索开发区体制、行政区职能、自贸区使命“三区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打造国内外最优营商环境。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巩固提升园区制造业优势地位。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强现代化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园区对全球和全国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力。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再出发、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等发展目标,立足国际视野、突出高点定位,用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经验,强化改革创新、绿色转型、社会文明、平安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引领示范,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新旗帜、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样本。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对园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作出安排。
展望2035年,园区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做到水平更高、走在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均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环境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全面建成具备科创策源、开放窗口、专业服务、时尚消费、文化交流、城市样本复合功能的、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建成链接全球的全方位开放高地,成为世界看中国、
世界看苏州的重要窗口。以中新合作为引领的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建成引领前沿的国际化创新高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投资服务的策源地。集聚一大批全球顶尖研究机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在部分学科领域、产业领域的研发创新具备领跑优势,具备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全球行业主导力。
——建成享誉全球的高端化产业高地,成为国内外专业服务、时尚消费和文化交流中心。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创新龙头企业、世界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国际知名的创新品牌矩阵,专业服务、时尚消费和文化交流功能高度发达,实现园区全产业链整体升级,部分产业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建成系统高效的现代化治理高地,成为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高品质城市样本。率先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优质公共服务达到国际化水准,人的全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碳排放提前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普及。
通过十五年努力,园区实现产业经济、城市服务、居住生活、生态绿色、文化精神等特征有机融合,成为全球令人向往的魅力园区、韧性园区、智慧园区、美丽园区、幸福园区和平安园区。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园区将迎来开发建设30周年。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园区将形成更多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发展成果,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核心竞争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性跃升,中新合作全方位深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苏州城市新中心功能明显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展现壮美图景。
——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园区经济总量、密度和
效益全面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规模突破40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经开区最前列,争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争先进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50亿元,单位面积GDP达到14.5亿元/平方公里。
——全方位开放格局更加彰显。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开展更多首创试点,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深化推进,中新全方位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园区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与一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国际创新高地、顶尖创新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集聚各类总部累计突破150家。
——国际化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全链条创新生态圈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院所、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引进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和领军人才团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
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人。
——高端化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五大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实力实现跃升,园区关键技术控制力、产业集群整合力、智能制造引领力、行业标准主导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
——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高效能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韧性园区、智慧园区、平安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基本建成产城人文高度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康育娱”水平显著提升,高品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美丽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人居品质明显提升。
表2 园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2020年 完成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综合经济实力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6.5 |
6.5 |
预期性 |
2 |
单位面积GDP(亿元/平方公里) |
10.4 |
14.5 |
预期性 |
|
3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2.3 |
55 |
预期性 |
|
4 |
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
— |
6 |
预期性 |
|
全方位 开放高地 |
5 |
各类总部累计数(家) |
95 |
150 |
预期性 |
6 |
服务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 |
11 |
16 |
预期性 |
|
7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920 |
1000 |
预期性 |
|
8 |
持证外国人数量(人) |
3937 |
6000 |
预期性 |
|
国际化 创新高地 |
9 |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5 |
6 |
预期性 |
10 |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
— |
50 |
预期性 |
|
11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1837 |
5000 |
预期性 |
|
12 |
上市企业及独角兽企业总数(家) |
47 |
100 |
预期性 |
|
13 |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家) |
560 |
750 |
预期性 |
|
14 |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
51 |
60 |
预期性 |
|
15 |
海外创新中心(家) |
15 |
25 |
预期性 |
|
高端化 产业高地 |
16 |
工业增加值率(%) |
25.7 |
28 |
预期性 |
17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72.4 |
80 |
预期性 |
|
18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0 |
35 |
预期性 |
|
19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67.6 |
73 |
预期性 |
|
20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7.1 |
11 |
预期性 |
|
现代化 治理高地 |
2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与GDP增长同步 |
与GDP增长同步 |
预期性 |
2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8 |
2 |
约束性 |
|
23 |
教育现代化水平(%) |
85 |
88 |
预期性 |
|
24 |
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3 |
3.5 |
预期性 |
|
25 |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人次 |
5 |
15 |
预期性 |
|
26 |
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
— |
4.5 |
预期性 |
|
27 |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下 达任务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2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 达任务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30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完成市下 达任务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31 |
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比例(%) |
100 |
100 |
约束性 |
|
32 |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
100 |
100 |
预期性 |
|
33 |
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 |
90以上 |
92以上 |
预期性 |
|
34 |
公众安全感(%) |
— |
98 |
预期性 |
|
35 |
法治建设满意度(%) |
— |
93 |
预期性 |
|
36 |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数下降(%) |
完成市下 达任务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