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儿出征,百步穿杨,乘风破浪,泳池折桂。
8月8日,随着燃烧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的奥运圣火缓缓熄灭,东京奥运会正式落下帷幕。本届比赛,中国队共收获38金、32银、18铜,金牌数追平参加境外奥运会的最佳战绩,并先后打破4项世界纪录。
本届奥运会,共有7名徐州籍运动员参赛,取得了3金4银和两个第四名、两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奖牌总数占江苏军团的56%,创造徐州籍运动员自1988年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
其中,张雨霏在一天内先后拿下女子200米蝶泳以及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的金牌,并与队友一同打破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的世界纪录;许昕则随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拿下了团体项目的金牌。
徐州,已然成为中国体育版图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那么,徐州又能否借助奥运会的东风,乘势而上,利用现象级的传播势头,向全球推广城市形象,发展体育产业呢?
3金4银!
徐州奥运健儿书写新历史
8月8日晚,东京奥运会正式落下帷幕。本届奥运会于7月23日至8月8日举行,历时17天。
本届比赛,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为777人,其中运动员431人,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境外参赛规模最大的一届奥运会。这个夏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38金、32银、18铜,奖牌总数88枚,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
徐州作为传统体育强市,东京奥运会共有张雨霏、许昕、尤浩、王嘉男、臧哈、王婉钰、薛晨7名徐州籍运动员参赛,7人分别参加7个大项14个小项的比赛。7名运动员取得3金4银和两个第四名、两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金牌数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奖牌数占江苏军团的56%。
其中,泳坛名将张雨霏在9天时间内参加了6个项目12场比赛,一人夺得两金两银,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奖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也是中国游泳队单届奥运会个人获奖牌数最多的运动员。
值得一提的是,张雨霏的两枚金牌是在一天之内取得的。她先是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以2分03秒86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夺金,随后又在女子4x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与队友杨浚瑄、汤慕涵、李冰洁以7分40秒33的成绩摘金,并打破世界纪录。张雨霏不仅成为徐州体育史上首位获得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的运动员,也是徐州为祖国夺得的第100个世界冠军。
此外,乒乓球运动员许昕随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乒乓球男子团体项目的金牌。
传统优势项目之外,徐州也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其中,赛艇、橄榄球两个项目是徐州首次有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至此,徐州开展业余训练的26个大项中,16个项目均有运动员登上奥运赛场。
作为江苏体操老将,尤浩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吊环银牌和双杠第四名,成为江苏体操史上唯一一个获得奥运会个人项目奖牌的运动员,为江苏以及徐州的体操项目取得全新的突破。
赛场上,徐州籍运动员充分发扬“永不服输,勇争第一”的徐州体育精神,顽强拼搏,为中国贡献徐州力量,为江苏贡献徐州力量。在奥运健儿书写徐州体育新历史背后,也体现了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徐州,深厚的底蕴积淀与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
图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打造国际体育名城
徐州,大有可为
在奥运会这一现象级传播的背后,体现了体育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江苏省体育总局局长陈少军所说,要深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加快转型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展现新作为,在促进体育强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徐州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其中明确指出将吸引国际重大赛事落户徐州,打造国际体育名城和国际武术文化名城。
此番,徐州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绩,有力提振了徐州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底气。
此前,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也提出,将瞄准既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全面建设“五个徐州”,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火热实践中作出更多徐州贡献。
打造国际体育名城,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普及是基础。随着徐州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发展导向,城市园林化建设速度加快,遍布城乡的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十分钟”健身圈也基本建成。
根据数据显示,徐州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9649人、晨晚练点6383个、体育类社会组织938家,体育公园80个、健身步道1079.05公里、全民健身路径6243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占45.33%,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09%。
“十三五”时期,徐州建成社会足球场地160片;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312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3平方米;年开展“全民健身服务行”系列活动40多场,各类健身比赛活动300余场次;全域建成省级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镇、街道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
面对徐州市民日渐高涨的健身热情,徐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将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办好品牌体育赛事,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作为徐州的品牌体育赛事,徐州马拉松自2017年创办以来,仅用时三年便晋升为全国“金牌”赛事,并入选世界田联世界马拉松TOP100榜单。坚持走群众马拉松与高水平马拉松竞技比赛相结合办赛模式的徐马,先后实现与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暨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三赛合一”,使徐州成为连续承办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选拔赛“大满贯”赛事全国唯一的地级城市。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崇文尚武的徐州人,早已将武术融入城市体育基因之中。作为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徐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既有县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又有市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徐州有37个武术拳种,每天习武健身群众100多万人,全市60%中小学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参加各类武术比赛成绩突出,拥有多名武术世界冠军。徐州,一直在培育符合城市气质的赛事。从2016年至2019年,徐州连续四年举办“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每年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参赛。
群众体育之外,徐州同样也在竞技体育领域不断发力。四年一届的全市运动会现已举办22届,城市竞技体育氛围浓厚。同时,建国以来徐州共参加2届山东省运动会和19届江苏省运动会,在取得的金牌数方面,曾获得1次第一、8次第二、6次第三和2次第四,稳居江苏省前列。1983年徐州市被评为首批全国“田径之乡”,199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田径之乡荣誉奖”,终身享受“田径之乡”荣誉称号。
作为江苏省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徐州共有41人获得101次世界(奥运)冠军,多人次打破世界纪录,并有32人获得78个亚洲冠军,曾培养输送出宫鲁鸣、胡卫东、阎森、杨影、韩晓鹏、许昕、孙可、张雨霏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其中,韩晓鹏更是成为首位在冬奥会夺冠的中国男子运动员。
近年来,徐州市竞技体育坚持走“高定位、长周期、精兵之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通过深化体教融合,深入开展“市队县办”“市队校办”“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及创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等方式,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百花齐放。
“十三五”期间,徐州全市共开展26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业余训练项目,基层训练点58个,“市队校办”队伍10支,常年业余训练人数2300余人;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3所;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5所,省级体育特色中学82所,为徐州、江苏乃至全国体育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家大力推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徐州市体育局以制度政策保障体教融合良性运转、以科学布局推动运动项目有序发展、以优良师资保障体教融合质优效高、以标准化创建丰富青少年体育供给、以赛事为杠杆激活青少年体育市场,打造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徐州样板”。
2020年,徐州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体教融合工作在全国受到肯定。
在“强富美高”的发展目标下,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徐州大有可为。同时,伴随“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响,徐州体育产业和事业也将为整座城市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徐州之路”,做出积极贡献。
图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一枚金牌,拉动一座城
体育对于城市的促进显而易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一枚金牌,拉动一座城。当前的徐州,已处在轻装前行、换挡提速的发展新起点。
夺金之后,借梯登高。体育产业作为发展蓝海,徐州更应在新发展阶段紧抓机遇,在“强富美高”的新征程中展现更大的作为。
空间布局上,徐州可因地制宜形成多个体育产业集聚区,依托自身优质的工业制造业基础,实现制造业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做强做大体育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上,徐州可以依托绿色发展的城市战略,推动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做强体育装备制造业。
在促进徐州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徐州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自主品牌、科学布局产业链、构建智能运动消费等方式,实现城市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
针对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普及度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徐州可以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同时针对赛艇、橄榄球等较为小众的运动项目,徐州同样可以借助本届奥运会的契机,实现相关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
对于徐州马拉松、“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等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赛事,徐州一方面可以创新市场化办赛逻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地方品牌赛事的影响力,通过大赛的引领,提升徐州城市形象,加快徐州国际化进程。
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中国强。面向未来,徐州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还将为这座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带来更多振奋人心的璀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