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顺风能半年度净利润增长47% 下半年市场景气度将明显高于上半年
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30碳达峰·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国内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一轮增长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动力。
天顺风能(002531)8月23日晚间披露半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32.88亿元,同比增长1.99%;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47.05%。报告期内,公司风塔及相关产品销售量24.0万吨,目前在手订单100万吨,预计全年产量达70万吨。报告期内,风电场发电业务板块累计实现上网电量1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
陆上风电“抢装潮”结束
陆上风电方面,2021年上半年,面临陆上风电“抢装潮”结束后市场的短期回调,天顺风能陆上风塔产、销出现一定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风塔及相关产品销售量24.0万吨,目前在手订单100万吨,预计全年产量达70万吨。虽然市场出现波动,公司依然看好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逆势布局,2021年3月公司内蒙古商都塔筒厂开始投产,同时公司已陆续启动濮阳、通辽等2处生产基地建设,预计2021年底至2022年上半年完工投产。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2021年上半年为10.8GW,与去年同期6.3GW相比,同比增长71.5%;其中,陆上风电实现新增装机容量8.7GW,与去年同期5.3GW相比,同比增长65.3%。
2020年陆上风电“抢装潮”结束,对2021上半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一定的透支效应,但实际装机容量仍旧保持了较高的同比增长,下半年装机情况预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将有望首次超过煤电,预计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可达50GW。过往陆风的装机量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但进入平价时代后,预计陆风将迎来稳健发展局面。在“十四五”政策和双碳目标指引下,风电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仍将是十分巨大的。
叶片及模具业务,2021年天顺风能叶片业务产能持续扩张,叶片及模具的产、销量同比增长。本报告期内,公司叶片和模具销售量397套,同比增长33.7%。继濮阳叶片生产基地今年正式投入生产,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叶片产能,目前商都叶片生产基地已开工,预计2022年正式投入生产。
风电海工及服务方面,2021年天顺风能继续加快海上风电生产基地建设。欧洲疫情因素依旧制约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德国海工基地仍在稳步推进中。江苏射阳海工智造基地继续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同时,基于对海风的看好,公司正在做新一轮的风电海工布局。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021年上半年实现2.1GW,较去年同期1.1GW增幅明显,实现规模翻番。海风在2021年“抢装潮”的推动下迎来快速发展,预计全年海风装机量预计将创下历史新高。
基于对发展现状的评估,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预计未来3年内我国海上风电有望实现平价上网。目前看,海风还难以实现平价上网,仍需政府提供适当的支持。而针对海风的补贴,各地接力补贴的政策尚不明朗,目前仅广东省推出进一步的投资补贴方案。因此,预计两到三年后才能实现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满足经济性要求。
短期市场需求旺盛
近期披露业绩的多家风电公司,上半年净利均保持快速增长。润邦股份(002483)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9亿元,同比增长17.60%;实现净利润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07%,润邦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高端装备业务和环保业务的相关市场,公司产销规模进一步扩大。
电气风电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53亿元,同比增长117.34%;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236.11%。
就未来国内风电市场发展目标。短期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受国家政策影响,2020年国内陆上风电市场迎来“抢装潮”。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抢装潮”期间陆上风电共计实现新增并网容量68.6GW,创下历史新高。陆上风电的新增装机迎来历史高点的同时,也透支了2021年上半年的部分市场需求。但同时,根据各地“十四五”规划,未来几年风电的新增装机量预计可达280-300GW,年均新增装机量将显著高于近年新增装机水平。因此,“抢装潮”过后市场需求虽出现短期下降,但叠加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影响,预计短期内风电市场将迅速回暖并维持高速增长,2021下半年市场景气度将明显高于上半年。
中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长期看,目前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此前存在对补贴的依赖;二是新能源电力与生俱来的波动性,限制了其在电力系统中可以达到的最高占比。未来,新能源将逐渐彻底摆脱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成本方面,风电LCOE持续下降,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报告,过去5年,风电成本下降超过50%,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陆上风电也已经进入平价时代,摆脱了对补贴的依赖,海上风电预计经过技术革新和产业链进一步成熟,也将在2023年逐步迈入平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