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良心” 其实都藏在中国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德国的良心” 其实都藏在中国

原标题:环球时报:“德国的良心”,其实都藏在中国

近日,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德国的良心”,其实都藏在中国》,深度聚焦,德国人的第二故乡——太仓。

经历了30年的出口繁荣后,德国的“隐形冠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被中国互联网视为“德国良心”)现在面临着重大挑战——来自中国的企业正日益成为德国的最强劲竞争对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只有在中国生产、研发,与当地政府合作,德国的“隐形冠军”才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在华生产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德国“隐形冠军”离不开中国

今天,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16%,且这一占比正在上升。到203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 31% 将来自中国。

中国人良好的英语、全国性法规和标准、发达的交通和物流系统以及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分销网络等,都构成中国经济的优势。

“隐形冠军”这一概念由德国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创立,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欧元且隐身于大众视野之外的中小企业。

中德“隐形冠军”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中国企业早早上市,然后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增长和研发中。

他们的增长速度比德国同行快,研发人员数量是同等规模的德国中小企业的4到5倍。

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超过百万件。这清楚地表明,中国人在创新方面正在崛起。

德国大公司早在19世纪就进入中国市场。西门子、拜耳、卡尔蔡司、大众等德企相继进入中国。

目前,约有8500家德国公司活跃在中国市场。中国东部的太仓被称为德国人的“第二故乡”,那里有300多家德国公司。

德国“隐形冠军”也离不开中国。超过一半的德国“隐形冠军”在中国拥有自己的分公司,其中六成企业在中国生产,其余四成是销售和服务公司。

德国纺织机械制造商卡尔迈耶集团首席执行官阿诺·格特奈尔表示,“卡尔迈耶过去15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系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爱思强46%的销售额由中国市场贡献。汽车零件供应商伟巴斯特的这一数字是35%,几乎是美国市场(18%)的两倍。

对德国的“隐形冠军”来说,只有在中国生产、研发,与当地合作,才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隐形冠军”企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隐形冠军”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国内就业的重要支撑。

赫尔曼·西蒙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中国和德国的“隐形冠军”进行了对比,他认为,“隐形冠军”企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德国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

赫尔曼·西蒙表示,不管是德国或者美国、日本,还是中国,这些国家的“隐形冠军”企业特点其实非常相似。

不过,像德国和中国的“隐形冠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德国更加全球化,拥有强大的品牌。目前,全世界2734家隐形冠军公司中,德国拥有1307家,美国是366家,日本是220家,中国为68家。

但是中国人正在以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研发投资迅速追赶。赫尔曼·西蒙说,中国人将成为德国“隐形冠军”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例如,中国有18家隧道掘进机制造商,可以挑战德国的隧道掘进机世界市场领导者海瑞克。

此外,中国还可以把处于疲软阶段的德国“隐形冠军”收入囊中,比如混凝土泵制造商的“隐形冠军”普茨迈斯特,2012年被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收购。

赫尔曼·西蒙表示,特斯拉诞生在美国,而不是现代汽车的发源地德国,这对德国来说确实是一种耻辱。

在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领域,美国和中国确实处于领先地位,但德国在“工业4.0”、汽车研发、3D技术等领域超过中美。

但不得不承认,贸易战损害全球经济,德国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赫尔曼·西蒙说,打个比方,德国一家“隐形冠军”在中国和斯洛伐克分别设立工厂。

以前,中国的工厂向美国出口产品,斯洛伐克工厂则为欧洲市场提供产品。

由于贸易争端,现在中国工厂的产品出口到欧洲,斯洛伐克工厂则为美国提供产品,但这样运输费就增加了一倍。

相比较而言,“隐形冠军”的避险能力较强,能支撑德国继续成为出口大国。

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大企业“唱主角”不同,德国和中国的出口主要靠中小企业,这也说明“隐形冠军”企业在出口中的重要性。

德国人的第二故乡——太仓

“这里有德国餐馆、啤酒节、双层别墅区,以及让人联想到德国的木质结构建筑……对德国人来说,太仓太漂亮了”。

作为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太仓聚集了至少300家德国企业,其中,46家是“隐形冠军”企业。

虽然客户往往是知名大品牌,但由于其供应的往往是配件或原件,因此鲜为公众熟知。

太仓有何魅力吸引了这么多高精尖企业?《环球时报》记者深入太仓一探究竟。

太仓夜景

据悉,太仓高新区1993年成立,那时被称为太仓经济开发区。同年,来自德国西南部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这里。

发展到现在,开发区内的德国企业已有300多家,是全国德企最密集的地方。

在开发区范围内,形成了德国人喜欢居住的区域,面包房、香肠店等一应俱全,每到举办啤酒节,在苏州和上海的德国人都会过来。

记者在太仓采访调查的第一站是太仓德国中心。该中心为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提供金融、法律等服务,以及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如今入驻企业有30多家。这里是德国在中国设立的第3个德国中心,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

太仓德国中心

该中心董事总经理马悌思可以说是个中国通。从2006年到上海的德国中心工作起,他一直活跃在中德政府之间、企业之间进行各项工作。

马悌思告诉记者,中国是唯一有3个德国中心的国家(其他两个在北京和上海),位于其他国家的两个德国中心也都设立在首都或者经济中心,“唯独太仓属于四线城市”。

舍弗勒太仓工厂

“就外资未来发展方向而言,一线城市已不是主要市场,而是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中国的小城市发展很厉害,我们现在也计划去其他小城市开设德国中心。”马悌思说。

谈及太仓的吸引力,马悌思说,德国中心在太仓的用地规模和装修标准放到上海的话,成本可能是目前的六七倍,而费用环境恰恰是对德国中小企业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与此同时,太仓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参照德国模式,当地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双元制职业工人培训中心,以确保能为园区内的德国企业输送人才。

双元制教育

该中心的老师与教材全部来自德国,培训项目覆盖中专、大专与本科各个学历层次。“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培养了近万名蓝领技术工人,有些好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订’走了。”当地一名官员对记者表示。

在执行低碳环保方面,太仓政府对自身要求也比较严格。记者前去采访的那天天气非常阴冷,但招商局所在的大楼没有开空调。

接待人员对记者说,根据当地政府规定,只有连续5天达到低温标准,办公大楼才能开中央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