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勤俭用六个率先走在前列指明江苏的小康路径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娄勤俭用六个率先走在前列指明江苏的小康路径

8月26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发表讲话。

娄勤俭在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大步。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江苏作为党中央寄予厚望和重托的地区,以高水平全面建成的实践成果,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答卷

全面建成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大步。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江苏作为党中央寄予厚望和重托的地区,以高水平全面建成的实践成果,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答卷。会上,娄勤俭总结为“四个历史性转变”:

在这张答卷上,江苏实现了经济发展从基础薄弱到速度领先,再到率先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张答卷上,江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比较宽裕,再到追求生活品质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张答卷上,江苏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张答卷上,江苏实现了社会发展从活力不足到开放进步,再到治理高效、充满生机、文明向上的历史性转变。

“成就载入史册,光荣属于每一位奋斗者,我们为伟大的党骄傲,我们为江苏人民的创新创造自豪,我们向所有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同志致敬!”娄勤俭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现场每一个人的心。

千百年来,小康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却一直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梦想变成构想,进而变成生动现实。会上,娄勤俭带领大家深情回顾党中央对于江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指示要求,从中可见一条清晰贯穿的历史脉络。

江苏如何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切实扛起新的光荣使命?娄勤俭用“三个必须”给出回答: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必须牢记重托、知重奋进,把党中央的巨大关怀转化为开创新事业的强大动力。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创造更多率先、示范的实践成果。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必须高度清醒、保持定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进中的风险挑战。

记者注意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晰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娄勤俭表示,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内涵,以现代化的理念、标准、思路系统谋划推进所有工作。他用“六个率先走在前列”指明美好图景的具体实现路径——

第一,坚持创新引领、开放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成制造强省、提升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娄勤俭表示,江苏制造的“强”,要强在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强在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上,强在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上,强在“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全面建成上。他用“三个要”作出进一步阐释:

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等创新指标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科技创新要力争实现更多的并跑领跑。面向未来,我们要全方位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通道,强化原始性创新、变革式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

要更加注重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江苏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我们要着眼于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可控,以极大的决心和恒心稳比重、提质量,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国际品牌,全面培植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有备份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步发展、同步现代化。要发挥开放前沿的优势,有序推进重点产业的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推动各类高水平开放载体的联动改革、联动创新、联动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开放体系,更好地融入国际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要把握科技发展演进的趋势和规律。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仍然是推动技术进步、社会变革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主导技术,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新材料、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等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要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江苏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字高地”。

第二,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娄勤俭强调,要继续围绕“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以深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加快省域一体化发展为总揽,以优化沿江沿河沿湖沿海空间布局为依托,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引领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沿江城市群发展能级,推动苏中苏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娄勤俭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主要难点、紧迫任务,划出工作重点:

区域均衡发展,最大的空间在苏北,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和项目支撑,拿出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支持苏北发展,特别是要支持苏北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突出制约,支持苏北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大通道,支持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向苏北布局,整体提升苏北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南北联动。

城乡协调发展,主要的难点在乡村,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把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进一步打破市民农民身份界限、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推动城乡关系重构。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都将长期共生,要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势,在城乡融合上积极探索,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都市”,努力让城乡居民既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又能拥有诗意田园生活。

要素高效流动,紧迫的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补齐过江通道、综合交通连接线、深水海港等交通短板,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建设,加强江河流域、重点区域水利治理,适度超前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有效缩短区域城乡间的时空距离。

第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纵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未来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会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引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江苏。娄勤俭表示,江苏作为产业大省、用能大省,必须把碳排放作为必然考量,加强顶层设计,更大力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的实际,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新引进实施项目,还是既有项目的改造,都要严把碳排放的关口,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要抓住关键变量,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提前布局、持续发力,加大太阳能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钢铁低碳发展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争创国家级储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项目攻关和推广应用,率先走出低排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要注重综合效应,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一体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沿海、沿淮河和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夯实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造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江苏在全国率先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起步早、基础牢,如何在新起点上更加积极有为?娄勤俭从五个方面给出回答:

要把发展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通过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厚植发展根基,一视同仁支持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蓬勃发展,鼓励具有引领性的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青山常在、峰峦如聚”的生动局面。

要把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战略目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对公平就业的影响,大规模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动力,通过“调高”“扩中”“提低”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

要把扩大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作为关键抓手,着眼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持续排查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领域突出民生问题,对照高品质生活要求持之以恒加以解决。

要把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帮扶体系作为兜底要求,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推动居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让所有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要把深化关键环节改革作为重要一招,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率先破除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让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益因子充分激活。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在率先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娄勤俭表示,江苏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守护传承地,必须涵养更为充沛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要更加自觉地把牢方向,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教育当代青年以实现伟大复兴为己任,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成为江苏青年的最强音。

要更高水平地创新创造,立足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壮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品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文脉”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聚焦新时代、大题材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实现江苏文艺创作“高处再攀高”。

要更全方位地彰显魅力,放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既要积极推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丰富向上向善的精神滋养,进一步涵养文韵书香;又要持续提升全球叙事能力,在世界文化激荡与交锋中讲好江苏故事,让江苏成为饱览华夏魅力、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

第六,坚持提高效能、重心下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率先建设秩序优良、活力彰显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江苏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阶段特征,既有城乡关系重构、社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演变带来的新挑战,也有未知的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新冲击,娄勤俭强调,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精准研判、妥善应对,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战略主动仗。

一方面,要提高风险预防和处置能力,建设韧性江苏。聚焦城乡发展中的新问题新风险点,特别是针对我省城市群规模大、数量多,城市建设早、基础设施老旧的情况,提前构建预防响应、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制度,加快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要把握乡村变迁和振兴规律,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构建更加适应群众需求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要从源头上提升治理水平,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建设布局,都要统筹好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让城乡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另一方面,要把信息化融入社会治理全领域全过程,建设智慧江苏。发挥我省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加快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通过实时管理、溯源管理和预测式管理等手段,实现智能治理、精准治理,特别是要向各领域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永远是治理主体,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社会治理的底色,更加精准地服务群众生活、满足民生诉求,让高效能的治理更有温度、更有“烟火气”。

现代化的模式、标准,是在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中不断探索向前的。娄勤俭表示,苏南现代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要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再出发,打造可以代表国家水平、引领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我省其他地区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要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各具特色和内涵的现代化形态。

“回首历史、放眼当下,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紧相连。”娄勤俭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跑好我们这一棒,“展望未来,当各美其美的现代化形态在大江南北纷纷绽放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江苏不负时代,我们不负江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全面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娄勤俭表示,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成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要提升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

要提升系统谋划工作的能力

要提升保持战略定力的能力

要提升创造性落实的能力

记者注意到,响应党中央号召,江苏省委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更好地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在两同”,党旗始终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娄勤俭表示,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更好生活而奋斗。

(凤凰网江苏整理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