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何几度落选特大城市?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苏州为何几度落选特大城市?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人口基本情况中,南京继续坐稳榜单,成为江苏唯一入围 特大城市的“选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住建部曾公布《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有6座城市,特大城市有10个城市。

对比两份清单,今年的榜单中,超大城市从6个扩大至7个,成都首次“升级”,而特大城市由10个增加到14个,新晋成员为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大连。

面对发布的数据,很多人疑惑,为何佛山、东莞都已晋级特大城市,而作为江苏强市,苏州为何一直落榜?而苏州的发展定位又在何方?

苏州为何落榜?

纵观这次公布的名单,在特大城市行列中,广东、辽宁、山东都有多个城市入选,而江苏作为GDP位居全国前列的省份,只有省会一座城市入选。

2020年,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7.95亿,超越天津,首次挺进全国前十。但与此同时,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70.5亿,而南京、苏州两者的差距由2019年的5205.65亿扩大为2020年的5352.55亿。放眼全国,在2020年GDP十强地级市中,苏州更是一骑绝尘,相比与佛山、东莞几乎高出了一倍,却为何迟迟拿不下一座特大城市?

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说明中,就可看出端倪,在说明中,明确表示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就可以为特大城市了。但这里的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从人口来看,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31万,苏州的常住人口为1275万,远超了统计数据,但划分到市辖区的城区人口,苏州便没有了优势。

苏州,共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虽然市域总人口达到了1274.8万人,但下辖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太仓四个县级市的人口合计就占了600多万人,扣除这4个县级市之后,苏州市辖区人口只剩下670万人。而在市辖区中,目前只有姑苏区的城镇化率达到了100%,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工业园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9.62%、73.29%、71.59%、70.28%、99.81%。再扣除这部分农村户籍后,苏州的城区常住人口离500万就有了差距,这也是苏州连连落榜的原因。

撤市设区是晋级的出路?

按照应试考试的模式,既然需要城区人口,那对于苏州的晋升之路,需要撤市设区吗?

前文说到了苏州四个下辖市,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水平,其实名义上是县级市,实际地位都早就不低于中等级别的地级市。

而经济权限方面,历经多年的发展,除了国家的硬性规定,苏州其实从未对各县市有过限制。反而四市从一定程度上还反哺了苏州,四市的经济总量之和,几乎占据了整个大苏州GDP的一半以上,加之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区位优势,苏州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特殊城市发展局面。

纵观全国的大中城市,其经济实力的分布都是遵循相同的规律,即是从市中心往外走,基本上都是经济实力递减。而苏州却像是一个城市群,主城区经济实力并不是最强的,反而是距离市区比较远的下辖四个县级市经济实力更强!苏州没有统一的市中心,而是多个强的区域中心并列而存在着。

而强行的撤市设区,不一定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举例来说:2001年初,苏州吴县市撤销,并入苏州市区,设立吴中、相城两区。但20年过去了,吴中区与相城区的初中毕业生却一直不能报考苏州市区的高中。

而官方给出的回答是,根据苏政发 [2001]10号文件《江苏省政府关于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的通知》精神,相城区、吴中区实行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为充分赋予其自主管理权限,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相城区、吴中区享受县级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

设区以后,吴中区与相城区部分行政和经济管理的方式至今没有变化,这样与苏州主城区格格不入貌合神离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撤市设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独特定位的苏州路径

江苏对苏州的定位是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在9月24日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围绕江苏“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指示,苏州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而纵观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相对均衡,苏州各区GDP数字不存在严重的两级分化贫富不均的现象,可以说苏州已经很好的在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了。

广州与深圳、北京与天津同为珠三角、京津冀的双子星的大城市,而在长三角中,上海的另一半在南通、嘉兴、苏州的包围中,苏州无疑是最优的选择,而全面融入上海一直是苏州的目标。

据苏州官方报道,去年12月中旬举行的苏州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会上,许昆林就曾指出,苏州要按照“超大城市”来科学谋划。同时也谈到了不少具体思路。比如,苏州要全面对接融入上海,对接好上海具备的独特功能和平台,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以上海为龙头、在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积极作用。

而“沪苏同城化”是许昆林履新苏州后频频提到的词汇,也是苏州未来对上海两地关系的一种全新定位。

和上海进一步同城化,实现“连绵发展”,对于苏州来说,这或许是在无法轻易走行政区划调整等“捷径”的情况下,通过提升城镇化率来提高城区常住人口人数,从而内涵式实现“超大城市”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