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苏州吴江区如何助推长三角软硬皆通?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三年来,苏州吴江区如何助推长三角软硬皆通?

2018 年 11 月到 2021 年 11 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三年来,长三角地区不仅实现了创新产业的领跑,也实现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 软 "" 硬 " 兼施,长三角真正在地理上越靠越近,在心理上越走越亲。

交通先行,打通省际壁垒加快衔接

要真正打破省际壁垒,让长三角越靠越近,交通一体化不可或缺

图片

△元荡

元荡是位于上海青浦区和苏州吴江区的交界湖泊,由于地处省际交界处,缺乏跨域治理,曾出现生态退化的现象,并且是横亘沪苏两地的 " 断头路 "。

图片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

2020 年,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一体化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协调下,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共同启动了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共谋一个项目、共建一批机制、共绘一张蓝图、共商一套标准、共推一份计划,两地对元荡湖及其周边支流进行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等治理措施,并建设元荡桥,连接起上海与苏州

如今,沿着吴江区康力大道,一路向东,经过元荡桥,便可抵达青浦的东航路,正是元荡桥的建成,过去的省际断头路联通了,从吴江汾湖到青浦金泽的车程由原来的 40 多分钟缩短到 5 分钟。

元荡桥是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缩影,三年来,越来越多省际道路贯通。姚杨公路—叶新公路(浙江 - 上海)、复兴路北延伸段(上海—江苏)新改建工程、城北路—岳鹿路(上海—江苏)等曾经的省际断头路逐一贯通通车。

为了便利居民的出行,长三角还大力发展省际毗邻公交

2019 年 4 月,长三角地区已开通 37 条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化运营客运班线,其中苏沪对接 13 条、沪浙对接 7 条、苏皖对接 11 条、苏浙对接 6 条。

而到了 2021 年,毗邻公交已达到 61 条,其中苏沪之间 18 条,苏皖之间 19 条,苏浙之间 10 条,沪浙之间 9 条,浙皖之间 5 条。

便民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轨道上的长三角也越来越便利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 十三五 " 期间是长三角铁路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新线投产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以高铁为例,截至 2020 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 6000 公里,覆盖区域内 90% 以上的设区市,相较 2018 年新增 1837 公里,增幅 44%,创五年规划的历史新高。沪苏通铁路一期建成通车,沪苏湖铁路等铁路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轨道上的长三角越跑越快,长三角的上空也越来越繁忙

2021 年 8 月,南通新机场建设以及空军嘉兴机场实施军民合用改扩建工程相继取得新进展,这意味着长三角的民用机场将扩展到 26 座,其中上海市 3 座,江苏省 9 座,浙江省 8 座,安徽省 6 座。而在 2018 年,这一数字还是 16 座。

打通 " 数据孤岛 ",让 " 长三角人 " 公共服务跨域通享

在 " 硬 " 交通加速联通的同时," 软 " 服务的互联互通也在推进

图片

△汾湖为民服务中心

在苏州吴江区的汾湖为民服务中心里,吴江的企业可以在此办理上海青浦以及浙江嘉善的税务,节约时间与交通成本。不仅如此,涉及示范区内跨省户口迁移、公积金转移等公共服务事项皆可实现一窗办理。

一体化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探路者,在三地建立了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机制,破解了当前三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审批标准、业务系统短时间内无法统一的问题,实现了进一扇门、办三地事。

图片

△汾湖为民服务中心

在线上开设长三角政务服务 " 一网通办 " 专栏、线下设立长三角 " 一网通办 " 专窗,在各区镇实现 " 一网通办 " 专窗全覆盖,变 " 百姓跑 " 为 " 数据跑 ",变 " 企业沟通 " 为 " 部门协调 ",变 " 串联审批 " 为 " 并联审批 ",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跨域 " 自由行 "。

求医治病是老百姓生活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三年里,长三角关于医保一体化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

2018 年 9 月 28 日,长三角地区试点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上海市 15 家市属医院、金山区、松江区两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省南通市、盐城市、徐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等地区成为首批试点。

图片

△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9 年 9 月,长三角 41 个城市都实现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患者只要在参保地完成异地备案手续,就可以在就医地使用社保卡直接结算。

2020 年 8 月,异地就医再次升级,上海青浦、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居民无须办理备案,可直接在示范区内 85 家长三角异地联网定点医院刷卡就诊," 免备案、直接刷 " 大大增强了示范区里老百姓们的获得感。

图片

如今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超 593 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 15.5 亿元。努力与探索终于结出硕果,医保一体化惠及更多老百姓。

打破藩篱,用机制创新筑牢一体化基础

在一体化示范区的展示馆里展示着一份尾页盖满红色印章的文件," 这份政策文件后面盖了 13 枚公章,是目前我们执委会出台文件盖章部门最多的一份。" 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划建设部高级主管庹先金曾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

庹先金说,2020 年 4 月 2 日,《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出台,围绕推进同城化金融服务、试点跨区域联合授信等方面提出 16 条具体举措,推进示范区金融一体化。

盖章多,通常意味着问题复杂,牵涉面广,需要审批的部门多,工作推进往往也很困难。跨省间的金融服务便是如此,因其直接与钱相关,安全性须摆在第一位,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金融共通共享的难度巨大。

图片

△交通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但长三角一体化不是简单事项的一体化,更要实现区域内的全面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再难也要推进。经过努力与探索,同城化金融服务、试点跨区域联合授信等内容已经在示范区 " 开花结果 "。

交通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对公客户经理霍光耀曾告诉记者,2020 年,长三角区域七家分行共筹组了联合授信 84 笔金融,成功支持了包括上海电气、上汽集团等多个集团客户的跨区域融资需求,总金额超过 500 亿元。

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正是对长三角一体化如何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啃下难啃硬骨头的有益探索

图片

△交通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据了解,从 2019 年成立至今,一体化示范区出台了 73 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去特殊化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并且形成了 " 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 " 的新型跨域治理模式。

三年间,长三角地区以改革举措率先突破、集中落实、系统集成为重点的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全面推进,"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 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构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互融共进,系统集成 16 大领域 120 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一网通办 ",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无论 " 硬 " 交通,还是 " 软 " 服务,示范区的一体化探索正在朝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的目标实现。

原标题:三年来,长三角如何软硬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