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来圳好”!创新之城定不负所期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宁来圳好”!创新之城定不负所期

“宁来圳好”!创新之城定不负所期

深圳,改革试验田,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经济特区;南京,“六朝古都”龙蟠虎踞,持续打造创新之城,现代城市之光愈发璀璨迷人。

回溯城市发展史,跨越千里之距的两座城市,拥有共同的创新基因,因“创新”结缘,更将以活力和诚意,写好两城互动的“开放题”。

从南京出发,打开“中华门”,拥抱“粤港澳”。2021年12月1日下午,南京“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粤港澳(深圳)投资推介会将在深圳博林天瑞喜来登酒店举行。

立足“双循环”新格局,南京站在更高起点,以会为媒,探寻南京与深圳合作发展的契合点,开启“宁圳联动”、南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规划下的南京机遇

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关键节点的出现。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

在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基础上,来自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正在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随着新型城镇化迈入城市群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群聚能”发展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迈入十四五新规划,南京正在力求在更高的起点上寻求更大发展。

底气便来自于——南京将开启“典范城市”建设新征程。这就要求南京,以开放之姿,展南京之为。

然而,“链接”开放发展机遇之后,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引进来”,将区域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以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最终提升区域竞争力——这是城市更需要厘清的思路。

作为“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一站,南京选择拥抱大湾区、与深圳牵手。

“宁来圳好”!创新之城定不负所期

以会为媒,开启“宁圳联动”新篇章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变革,深圳从当初的小渔村蜕变为汇聚全球各类顶尖资源的现代化大都市,更是不断吸引着不同层级的城市来此“取经”。

近年来,南京与深圳,跨越千里之距的两座城市,往来也愈发密切。

近三年,大湾区企业在宁投资项目达700个,港澳成为南京最主要外资来源地;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看中了南京的产业基础、科教资源、人才优势和产业配套等,选择在南京发展。比如,将华东总部落在南京栖霞高新区的一电航空,就是一家来自深圳宝安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其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系统提供商。

跨越千里之距的两座城市,因“创新”结缘,因“开放”携手;而今,南京与深圳也将以会为媒,开启“宁圳联动”的发展新篇章。

“宁来圳好”!创新之城定不负所期

书写南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新画卷

南京与深圳亲密拥抱的背后,蕴含的是南京对深圳经验的渴求。

投资环境——“深圳经验”中的制胜之道。早在深圳建设初期便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作为发展重点。

深圳还在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从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5个方面,提出了35个政策点。

另外,创新缔造“深圳奇迹”。40多年来,深圳成功实现了从“改革之都”到“创新之城”的跨越。在此过程中,顶层设计对深圳的创新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早在1995年,深圳就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此后“十二五”期间,又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为了实现从技术跟跑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性转变,深圳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资助方式等,为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深圳相似,古都金陵,从“天下文枢”到“科创高地”到“典范城市”,从古至今一张张名片下,追求创新的基因是不变的。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51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5%。在科技部发布的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南京位列全国第4位。

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持续深化两地产业创新合作。此番南京与深圳携手,以会为媒,通过理念创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机制互联实现城市互动,探索城市协作、产业共同发展新模式。

当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相交融,一幅“宁圳联动”、南京拥抱大湾区的发展新蓝图,已然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