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资源“暗战”打响 苏州后劲如何?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创新资源“暗战”打响 苏州后劲如何?

图片

创新,亦作“剏新”,最早出现于《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从哲学意义上讲,创新是为了增加利益总量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在当下的社会,创新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众多领域,其本质目的依旧是为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也因此被称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整个世界、整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城市,都离不开创新的加持。

江苏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创新对于江苏省来说犹如引擎,推动“江苏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苏州作为江苏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创新一直贯穿城市发展始终,创新之根早已深植。

政策为创新保驾护航

在刚刚闭幕的江苏省党代会上,吴政隆向大会作了名为《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 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报告。报告全文提及“创新”一词达51次,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此次党代会指出,“十三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仍面临较大制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苏州也提出,将锚定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这一奋斗目标,全力打响“苏州制造”“江南文化”两大品牌,抢抓最大历史机遇、汇聚最强创新动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动苏州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努力成为开放合作典范、美丽中国典范、文明城市典范、共同富裕典范。

此外,苏州还强调,要强化创新引领支撑作用,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布局高能级载体和功能性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这意味着,创新正在成为打造“苏州品牌”的重要推进器。

经济实力夯实创新沃土

创新是经济的驱动,经济是创新的后盾。今天的苏州拥有20000亿的经济总量、22000亿外贸总额、34800亿工业产值,雄厚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夯实创新的沃土。今年以来,苏州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全国,上半年,深圳和上海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2.5%和18.8%,而苏州达到26.5%。不出意外,苏州今年就会迈上4万亿的新台阶。

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使这个繁荣了两千多年的城市依旧充满无限可能。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在“沪苏同城化”的大背景下,不断释放创新活力。2020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为3.48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比约1/4。

经济实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此“家大业大”的苏州,走在创新的康庄大道上自然是不会“虚”的。

人才是创新之基

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基。“天下英才聚姑苏”,苏州深谙人才聚势之道,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千里马”的政策。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苏州位居第七。

苏州根据产业需求引进人才,98%的领军人才企业集中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2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了85%的领军人才和65%的高层次人才,创造了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

另外,位于教育大省的苏州市,自然也要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江苏全省共拥有167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有78所。苏州拥有7所本土院校和1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位居第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苏州虽在位次上仅此于南京,但在数量上相较于南京的34所高校,还是有一定追赶空间的。为了弥补本地高校不足的短板,苏州积极引进外来高校和人才。

早在2005年,苏州便引入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这在当时也算是个“时髦”之举了。近年来,苏州也在积极引入国内、省内重点高校。就在11月23日,苏州还官宣了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明年的招生计划。

多年的人才布局,使得苏州的创新优势尽显,其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经济实力不断攀升。

企业成创新最活跃因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实现创新最活跃的因子。苏州被誉为“最强地级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横跨35个工业大类,设计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工业体系完整就意味着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加完备,创新也就更能有的放矢。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工业园区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梯队,实施高企培育攻坚计划与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及企业上市“金色苗圃工程”。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较2015年增长3倍;培育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87家,培育各级瞪羚企业512家,累计上市企业52家,其中科创板13家。

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企业超1900家;纳米技术引育企业近900家,其中产值规模亿级以上企业93家;人工智能则引进微软、华为、科大讯飞等研创中心,集聚企业超830家。

无论是从经济、人才还是市场主体等方面来看,苏州的综合实力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因此,苏州只要能一直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找准落脚点,打破瓶颈口,做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就能在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