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产业C位担当,南京闪耀高质量“创新之光”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八大产业C位担当,南京闪耀高质量“创新之光”

“南京作为省会,有责任、有条件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中展现更强担当,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实现更大作为。”11月24日下午,在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南京市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说道。

回望“十三五”,南京经济总量、产业能级、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实现显著提升,城市发展全面起势。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围绕着“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南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奋斗征程。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纵然外部发展形势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南京始终保有一颗“创新”的初心,着力提升创新首位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京“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粤港澳(深圳)投资推介会的举行恰逢其时。活动现场,南京主动将城市发展的八张“王牌”产业链置于C位,在展示创新南京变革发展成就同时,也以资本为媒,架起了宁圳产业资源联动、先进经验赋能的桥梁。

站在“C位”的八大产业

没有产业的硬实力,就没有城市的竞争力。产业发展事关区域发展大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南京,早已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超前谋划了八条“王牌”产业链。

南京“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8条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构建“雁阵式”产业集群,并明确八大重点产业分别为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以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事实上,南京推出八条重点产业链,与自身制造业门类齐全、供应链体系稳定这一客观优势密不可分。

产业活,城市才能活。对南京而言,经济总量能够连跨五个台阶、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保持快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抓住了发展的核心要义——产业。围绕产业,南京注重形成优质产业链,进而实现核心要素快速集聚及良性流动。

南京对于8大产业的深耕,正不断开花结果。今年上半年,在工信部遴选的2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智能电网均成功入选。

而根据今年前三季度南京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8.9%、88%、140.1%、47.1%,这份成绩单足够亮眼。

事实上,对于这八条重点产业链,南京一直都有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就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立明所言,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

今年是南京的“产业质效提升年”“招商质效提升年”,八大产业已站在南京发展C位。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后,南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南京正通过自上而下务实的行动,回应着“产业质效提升年”“招商质效提升年”的发展需求。

今年以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代市长夏心旻围绕“八大产业链”,多次在公开场合顶格推进、部署,寻求合作空间、挖掘发展潜力,着力为城市发展“加温”。

产业强链靠项目,项目集聚靠招商。以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带动经济发展再跨越,业已成为南京发展主旋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南京为促进招商引资,正着力下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步棋,进而谋求提升城市影响力与产业发展能级。

大势之下,12月初,南京“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粤港澳(深圳)投资推介会在深圳举行,南京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领导,深圳知名企业家、机构商会代表等一道共话南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宁圳联动”的未来之路。

活动现场,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向外界重点推介了南京“八大产业链”。透过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我们能看到南京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决心与信心。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南京闪耀“创新之光”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南京与深圳,一座是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一座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两城,因为一场盛会再次“同框”。两城联动背后,实际上也体现出了在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两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率先垂范。

除了在城市群中定位相近,南京与深圳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从城市“气质”来看,南京和深圳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在创新驱动要素延伸的众多产业领域,无论是产业基础与要素优势,还是市场生态与配套体系,两座城市的产业发展都有很高的耦合度。

对锚定八大产业的南京而言,创新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南下”深圳,南京一方面是招商引资,以高质量项目赋能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重点学习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发展经验,从意识上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创新,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

先看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如今的科技之城,深圳跨越式发展始终与“创新”二字紧密相连。“创新”不仅深深植入到这座城市的基因当中,更是它创造发展奇迹的关键所在。

顶层设计对深圳的创新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早在1995年,深圳就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又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随后为了实现从技术跟跑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性转变,深圳市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资助方式等,为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在深圳致力于将“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历程中,企业自主创新也是一大亮点。在这座城市,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一条条数据告诉我们,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才是深圳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要点。

深圳鼓励创新的一些先进做法,确实值得南京学习借鉴。

再看南京。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立明提出,要提升创新首位度,在“基础坚实、产业扎实、资源厚实”上下足功夫,全面增强基础研究支撑能力,扎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创新资源强磁场能级,当好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的排头兵。

围绕“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奋斗目标,代市长夏心旻也曾表态,要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创产业转化地、人才集聚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引领力。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对于创新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

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来,南京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创新全方位深化、多领域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和高度自信。

2020年,南京研发投入强度达3.38%,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2021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南京2020年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1倍。《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南京排名相较上期前进三位,名列第18位,全国第4位。

而随着科技部正式批复《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南京由此也“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一系列的数据与成绩,验证了南京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的正确性。

相较深圳,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为数众多的优质科研创新载体以及平台。公开资料显示,南京拥有53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12所入选“双一流”;拥有80多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这些科创策源地,正是南京提升创新首位度,打造典范之城的底气所在。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南京十分注重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共生。一年一度的南京创新周,已成为南京发展的招牌。今年创新周期间,南京共举办主题活动101场,国际合作活动28场,签约项目、合作意向499项,总投资额约1683亿元。

南京十分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已取得5G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原创性技术突破,有力支撑了国家网络安全和产业安全。

而在产业招引方面,南京也十分强调对高新技术等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企业的引进。近年来,大湾区来宁发展的企业,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科技创新企业,涉及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等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

从粤港澳大湾区来到南京,对于这些优质企业而言,他们看重的绝不仅仅是南京对于创新的执着。成为资本青睐之地,南京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创新南京如何成为资本青睐之地?

一个城市的发展路径要和城市的气质相匹配。对于南京来说,创新就是这个城市的新引擎。这也是为什么,南京始终执着于创新。

但正如前文所说,南京的发展模式,是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在创新链以及产业链愈加完备的基础上,资金链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南京“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粤港澳(深圳)投资推介会,作为南京市“招商质效提升年”压轴活动,也是第一个以“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32个,投资总额近500亿元,涉及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10余个领域,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24个,占签约项目总投资额69.4%。

据了解,这些项目包括江北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品牌服务器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项目、雨花台区TP-LINK华东总部项目、南京经开区万达光电智造生产基地项目、江宁开发区锌溴液流储能电池项目等。

来自大湾区优质的资本,正源源不断地向六朝古都奔涌而来。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资本对南京“心动”?

资本与金融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南京金融政策将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金融组织、金融要素市场、金融企业、金融人才等各个领域、各个要素给予全力政策支持,最高奖励5000万元。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往往扮演着“火车头”的重要角色,是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现代产业的发展升级中,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往往能起到“加速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将金融之力融于资本活水之中,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在言必称营商环境的当下,资本更加关注的,必然是这里是否有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土壤。

杨学鹏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在总部经济集聚、城市功能完善、创意设计提升等方面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为客商“投资南京”提供了更“新”的发展机遇平台。

同时,他也提到南京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3个“100条”政策,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成为全国标杆,下一步将继续以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水平,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秒境触发、云兑现”,推行“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为客商“投资南京”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保障。

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上,南京市投资促进局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南京投资服务中心”揭牌。据悉,建成后的中心将构筑起在宁企业家与大湾区企业来往交流的重要桥梁,成为沟通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纽带,助推两大经济区域共同发展。

有人说,站在越高的平台,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一个区域,想要让发展进程加速,根本动力在于产业。怎样让资本愿意来到这里扎根,并与所在区域产生“1+1>2”的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南京,正将“平台思维”应用于招商引资、服务资本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增强优质资本的获得感、归属感。

面对2021年的收官在即,满怀诚意、满怀期待、满怀信心的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为打造典范之城、迈向高质量发展,蓄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