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宁姐丨汪朵 三十年坚守
江苏
江苏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最美宁姐丨汪朵 三十年坚守

三十年坚守 别样的教育工作者

一个岗位,三十年,用“坚守”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汪朵的履历很简单,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从编辑做到主编,如今已成为单位里的元老级人物,获誉满满。

但汪朵很少提及自己获得的荣誉,她总是平淡地说道:“每一个读者、每一位老师、每一所学校都能认可我的杂志,这就是最大的荣誉。”

笔耕不辍

1991年,汪朵成为教科所的一员,负责《南京信息报》的编辑工作。这是一份只有四开的小报,却凭借其专业性,在教育系统内颇具影响力。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小报很快无法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在汪朵工作的第二年,报纸改办为期刊,并逐渐发展为如今的《南京教育》。

《南京教育》刊登发表教育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基层学校的教育经验、教师们的研究成果等,覆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门类。为了使其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汪朵精心设计了“科研T台”“音体美园地”“文理大观园”等多个栏目,广受读者好评。

很多时候,编辑是个寂寞的工作。无数个夜晚,汪朵静静地坐在灯下,进行书稿的编辑校对工作,她把这称之为“心灵上的碰撞”。“你需要花更多的耐心,通过文字去了解一个老师的工作,去发掘他的闪光点。”

30年的时间里,尽管与很多老师未曾蒙面,但汪朵的名字一直为教育领域的人所熟悉。“在活动中见面时,她们常说‘原来你就是汪老师’呀。”汪朵笑道,“毕竟我的名字也在期刊上挂了那么多年了。”

扎根学校

在主持编辑工作的同时,汪朵也从未离开过课堂。

从栖霞区的营防中学,到浦口区的大桥中学,再到高淳区的桠溪中心小学,作为教科所的一名研究员,汪朵为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成果研究推广工作,几乎跑遍了南京的所有学校。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教科所研究员的“下乡”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常常因别人的事迹而感动。他们就像南京教师誓词说的那样,‘光大行知思想,学习斯霞品格!’”带着这份感动,汪朵坚持扎根课堂,以研究者的视角探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每学期深入校园50多次,坐在教室后静静地听课,与青年教师一起研讨教学改革。

经年累月,汪朵在学前教育、德育、特殊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同时编辑出版教育类图书若干本,开设上百场科研讲座。

“南京市教育系统信息(新闻)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社科先进个人”、“南京市三八红旗手”……一项又一项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教育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潜心科研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许多学校组织了阅读活动。近年来,数字出版强势登陆,儿童的阅读行为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成为汪朵近年来的研究主题。

在她看来,纸质阅读是线性的,更适合深度学习新的概念;数字阅读则是跳跃的,适用于即时性的学习。对于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来说,纸质阅读在培养阅读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但阅读真的就只能死板地捧着书本吗?显然不是。

在几所试点学校里,汪朵和老师们一同不断进行教学上的尝试。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选取了《南京诗歌地图》一书,以南京的名胜古迹和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阅读书籍。“当孩子们和家人出去游玩看到景点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读过的那些诗。”

不仅如此,汪朵还和老师尝试将全场景阅读融入阅读教学中,带着一年级学生上了一次以恐龙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孩子们通过图画书对恐龙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课堂就搬到了古生物博物馆里。家长志愿者与孩子一同行走在博物馆中,一边看着模型,一边听着讲解员的介绍……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是拓展孩子的思路,也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汪朵期待着能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努力下,带领孩子走近阅读,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