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北大门”到“苏北第一区”,赣榆靠什么?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从“江苏北大门”到“苏北第一区”,赣榆靠什么?

“赣榆要提高工作站位,聚焦建成‘苏北第一区’目标任务,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发扬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干出一方天地、成就一番事业,在加快实现‘后发先至’中走在前列。”2021年9月27日,连云港市委书记方伟在参加连云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赣榆区代表团审议时说道。

此前,作为“江苏北大门”的赣榆,已经多次释放出要做“苏北第一区”的信号。这既是赣榆刀刃向内的自我加压,同样也是对外发出的“最强音”。

后发何以先至?

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赣榆正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主导产业大爆发、基础设施大突破、城市功能大提升、山海特色大彰显、民生福祉大改善、综合实力大跨越。

面向未来,赣榆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港铁联动、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协调发展”五大战略。那么,在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又该如何建设好“强富美高”新赣榆?

连云港港赣榆港区码头

连云港港赣榆港区码头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从“江苏北大门”到“苏北第一区”

翻开地图,地处苏鲁交界的黄海之滨、海州湾畔的赣榆,有“江苏北大门”之称。

尤其是随着青盐铁路以及连淮扬镇铁路的相继开通,赣榆“江苏北大门”的定位得以更加鲜明。

高铁驶过金色稻田

高铁驶过金色稻田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客观来说,优越的区位优势,确实是赣榆发展的一大王牌。尤其是在高铁时代,铁路能为所在区域带来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人流量,更有资本、技术等一系列优质要素的良性流动。显然,这是赣榆发展的一大机遇。

然而,机遇的背面是挑战。

置身于苏北这一被外界视为江苏“断裂带”、一度是江苏发展“软肋”的区域,作为“江苏北大门”的赣榆,如何承接起“重构”苏北格局的使命与任务,可谓备受瞩目。

2021年9月27日,连云港市委书记方伟在参加连云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赣榆区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赣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条件良好,在加快实现新时代“后发先至”中地位重要、任务艰巨,市委对赣榆发展寄予厚望、充满信心。

他指出,赣榆要提高工作站位,聚焦建成“苏北第一区”目标任务,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发扬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干出一方天地、成就一番事业,在加快实现“后发先至”中走在前列。

透过连云港市委为赣榆擘画的“苏北第一区”发展蓝图可以看到,在新发展阶段,被委以重任的赣榆,势必要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在实现自身新时代“后发先至”的同时,积极融入并服务区域发展大局。

对此,赣榆区委书记吕洁也曾公开表态,“我们要扛起加快后发先至的时代担当、全面开创新局的奋斗使命,将建设‘苏北第一区’作为赣榆区委区政府和赣榆百万干群必须答出满分的时代答卷。”

那么,从“江苏北大门”到“苏北第一区”,赣榆实现“后发先至”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加快实现新时代“后发先至”,赣榆靠什么?

过去五年里,赣榆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台阶、突破600亿元。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验证了赣榆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而在此前发布的《2021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中,赣榆区成功跻身百强,是连云港唯一进入前一百名的市辖区。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证明赣榆确有成为“苏北第一区”的潜力。那么,作为城市发展的“优等生”,如何在连云港加快实现“后发先至”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成为新时代赋予赣榆的新课题。

路通则盛,路阻则衰。眼下,轨道交通正在重塑经济地理空间。随着苏北高铁建设热潮推进,赣榆正面临区位格局之变。

一方面,连云港本身就是一个港口优势出众的城市,再加上连盐铁路、青连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徐客专建成通车,依托连云港、临沂、日照3个“半小时”空港,赣榆综合交通集成日趋完善。

交通格局的改变,让赣榆迅速融入区域发展大局,迎来黄金机遇期,赣榆在长三角以及山东半岛之间的经济地理格局正在重塑。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能级的核心指标之一。回望“十三五”时期,新海石化四期、镔钢智能化料场、中碳能源、诚泰车辆轮胎、润美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有力支持了赣榆“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的发展思路。

聚力实施新时代“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赣榆三年累计完成产业投入500亿元,前期在产业发展在一以贯之的投入,最终也将化为切实可见的生产力与经济增长。

2021年前三季度,赣榆累计完成投资138.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90.59亿元,同比增长24.6%。

一个更加充满亮点的数据是,2020年赣榆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4.3%。众所周知,相较于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更具备含金量。面对疫情的冲击,赣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依然实现正增长殊为不易,这也表明区域发展的活力与韧性。

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资本与企业的力量。也是让企业真正愿意扎根于此的原因,则是赣榆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十三五”期间,赣榆“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落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集中行使11个区级部门的92项权力,“3550”改革常态化。

京东连云港分拣中心项目落户赣榆

京东连云港分拣中心项目落户赣榆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创新也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五”时期,赣榆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家,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10家、市级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8家,农业科技型企业省级20家、市级11家;建成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实施国家、省级农业科技项目51项。先后荣获科学技术奖省级3项、市级17项,并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为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力,释放经济活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赣榆区政府也在2021年12月份正式印发《关于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企业、单位及个人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耕海牧渔带来渔业大丰收

耕海牧渔带来渔业大丰收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正式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早已率先向海洋领域布局的赣榆,无疑占据了先发优势。

徐福片区规划效果图

徐福片区规划效果图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赣榆坚持“做大城市、向海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打造近海亲海的宜居城市特色。依托已举办十二届的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不仅能进一步弘扬徐福文化,共促交流互鉴,全方位凸显赣榆作为徐福故里的国际地位与文化价值,也将为赣榆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的海洋文化要素。

在江苏发力海洋经济的大背景下,赣榆的率先垂范,无疑为连云港发力海洋找到了除港口之外的又一个突破口。

石桥镇韩口村新型农村社区

石桥镇韩口村新型农村社区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赣榆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同样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对42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进行公示,其中赣榆有2个亿元村上榜。

乡村直播“云端”致富

乡村直播“云端”致富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赣榆实施的长效机制防返贫,通过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及帮扶项目后续管理促增收,立足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沃田蓝莓基地

沃田蓝莓基地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十三五”期间,赣榆持续放大扶贫产业园带动效应,落实资金3700余万元,重点向库区镇倾斜,新建扩建四个扶贫产业园,引进海亚制帽、东怡时装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企业入驻,带动农村低收入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镇得税金、村得租金、农民得薪金”。

同时,自进入“十四五”以来,赣榆全面排查易返贫、易致贫“两易户”,做到动态清零;推进精准防贫保险,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746.4万元,为全区不特定对象74640人购买防贫保险;健全各级干部包村、结对责任体系,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以真抓实干,切实提升乡村振兴的成效。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与切实有效举措的推出,已然成为赣榆在加快实现“后发先至”中走在前列的底气所在。

进入新发展阶段,从“江苏北大门”到“苏北第一区”的赣榆,将以五大战略为领航,努力向着建设“强富美高”新赣榆的目标,奋勇前行。

五大战略领航,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赣榆

谋定而后动。

对于被市委赋予建设“苏北第一区”任务的赣榆而言,现在远没有到可以松懈的地步,而是要以刀刃向内的力度,攻坚发展压力。

为此,赣榆方面也明确,将紧紧围绕建成“苏北第一区”主题主线,坚持“产业头版、工业头条”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港铁联动、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协调发展”五大战略。

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崛起往往也源于主导产业的崛起。尤其是对于锚定“苏北第一区”的赣榆来说,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在赣榆提出的五大战略中,将产业强区战略列为第一。

对此,赣榆提出要始终坚定“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抓项目,夯基础。按照“延伸产业链、补齐工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对有产业基础、有龙头项目引领的重点产业,着力建链、延链、壮链,集中培育若干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链,补齐工业链,全面构建起支撑赣榆长远发展的工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价值链,带动三次产业同步发展。

产业发展需要项目作支撑。尤其是大项目,更是对经济结构的重塑,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赣榆区“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要把重抓投入的根本方法贯穿始终。坚持项目投入第一根本,建强园区载体,明确产业定位,强化项目招引,严格考核奖惩,以“顶天立地”大项目加速产业强区,以“铺天盖地”小项目活跃市场主体。

在发力“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的过程中,赣榆正聚力实干,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依港建市、以港兴市,正致力打造有影响的区域发展中心、重点产业中心、综合枢纽中心,努力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强支点”。

秦山岛

秦山岛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可以说,港口资源是连云港发展最为重要的依仗,这同样也是赣榆实现外向型发展,着力深化自身“江苏北大门”地位的一张“王牌”。

好风凭借力。区位优势突出的赣榆,此前就已获得“一带一路”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多个国家战略的垂青。如果能够用实、用好这些国家战略,对于区域发展无疑将产生极大的利好。基于此,赣榆提出了港铁联动战略。

区域发展,交通为先。赣榆明确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把“一港一铁”作为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最现实的抓手、扩大开放最务实的支撑,坚定不移做强港口开放主龙头,构建立体交通开放新枢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承接生产力双向转移;放大连徐客专、连淮扬镇高铁效应,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产业研究和项目推介,开辟经贸合作新空间。

创新是一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江苏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创新对于江苏省来说犹如引擎,推动“江苏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而有着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赣榆,创新的基因亦早已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之中。赣榆区“十四五”规划中,也将创新引领列为重点发力的五大战略之一。

具体来看这一战略,就是要强化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同时,面对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新动能不足的瓶颈问题,赣榆方面也将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高级化等方式,着力破题。

从城市发展的内生逻辑上看,与创新相伴而生的,必然是改革开放。且对于赣榆来讲,其聚焦改革开放,还有港口这一重要的开放载体,作为其发展的平台。

因此,赣榆方面也明确提出将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明确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发挥区位优势和口岸开放的机遇优势,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开拓国内国外两类市场,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对外合作,优化港口开放功能,构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尤其是对于在2014年才撤县设区,正式迈进融入主城、跨越发展历史新阶段的赣榆来说,区域内部首先需要形成思路明确、层级清晰的发展体系。

接下来,赣榆将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以“5+10+N”为主框架,优化重点片区、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东中西区域统筹、联动、特色发展。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先行、特色产业支撑、公共服务提升,让优质资源在城乡之间畅通流动。

青口生态公园

青口生态公园

图片来源:赣榆区委宣传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为切实增强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赣榆也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有限的财力更多投入到民生事业上,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站在未来看现在,跳出赣榆看赣榆。对于赣榆来说,“苏北第一区”只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小目标”,借势五大发展战略领航,建成“强富美高”新赣榆,才是这座核心城区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