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苏州喜迎开门红,再夺一项“全球第一”。
2022年开年,苏州喜迎开门红,再夺一项“全球第一”。
据苏州市政府官网最新数据,2021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正式突破40000亿元大关。
这也意味着苏州,不仅在全年工业规模上超越了上海、深圳两大国内“巨头”,同时也正式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那么这样一个拥有“巨无霸”工业体量的苏州,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单烁
意料之中的全球第一
苏州荣登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的“宝座”,其实已经在意料之中。
2021年上半年,苏州就已经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亿元,涨幅高达26.5%;
随后到前三季度数据,苏州更是直接交上了规上工业总产值3万亿元、工业规模增长20.5%的亮眼答卷。
而同期的上海和深圳,其工业增速分别为15.2%和4.8%,苏州的涨幅已远超以上两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2020年,苏州也仍然完成了4.0%的增速,高于上海和深圳的1.6%和1.5%。
还有更多数据在证实着苏州工业的强劲“城”长力:
2021年,苏州“高企”申报数首次突破10000家,达到10252家,较上年增长35.48%,“高企”申报数和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一;截止目前,苏州全市有效“高企”已达11155家(含公示数),其中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包括新材料这三个产业的企业占比达到了80%以上;
2021年12月24日,在苏州赛迪岁末沙龙上,中国赛迪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1年)》,评价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总体格局中也位居前列。
而这一次的4万亿,相当于华北第一大工业城市北京工业的2倍、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广州工业的两倍、西北第一大工业城市西安工业的6倍以上。
全球工业第一城——苏州,可谓实至名归。
定调产业创新集群:新时代工业发展的“苏州策略”
其实从行政级别上看,苏州仅仅是一座占地八千余平方公里的地级市。
那么这座城市,究竟凭什么能够一举超越芝加哥、伦敦等一众老牌世界工业城市,成为如今的工业“全球第一”的?
或许,其关键在发展策略上: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苏州精准地捕捉了世界经济悄然拨转的风向——
开始意识到,昔日一家独大或各企业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如今全球风云诡谲的经济环境;
而且更重要的是,单纯的产业集聚只是一潭死水,而要赋予其活力,城市就必须围绕这些产业,配套搭建能够为其输送汩汩创新活水的载体和平台,形成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活的”产业创新集群。
于苏州而言,先进的、成熟的创新集群或许就是制胜的关键——在创新集群中,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都将拥有更充足的资源、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更完备的生态基础,而这些将能够支持整个苏州工业在全球工业舞台中立稳脚跟,甚至突围而出。
因此,优先于国内国际上的很多城市,苏州在近几年内着重发力,培育了产业类型丰富且效益显著的全球级工业产业创新集群。
本身,在城市基础上,苏州就拥有打造全球级产业创新集群的先手优势。苏州市是中国重要工业强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第三大出口城市、长三角第二大中心城市;
目前,苏州已经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是中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且苏州“灯塔工厂”的培育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新增全球“灯塔工厂”3家,累计数量达5家(强生、宝洁、博世、纬创、联合利华),位居全国第一。
得益于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让苏州具备了打造顶尖产业创新集群的前提条件。
只不过基于这些优势,苏州又进一步将工业格局进行优化升级,将这些产业链中相关的各个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集成,并加大创新平台和资源的引入,让各企业、各关联机构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紧密的联动,以聚沙成塔的合力,让量变形成质变,来创造更为蓬勃的创新竞争力。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曾提到,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产生创新能力的集群。
创新集群通过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到产业当中,或者把企业里的创新资源拿出来共享,寻求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相比产业集群而言,这种优势具有可持续性。
于苏州而言,创新集群更像是一个链接了产业与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优质要素的生态系统,使得每一个产业集群在规模效应之下,一方面很容易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
以集群合力,创造澎湃工业动力
一系列耀眼的成绩单告诉我们,苏州的策略是正确的。如今,苏州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优特钢铁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同时,在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高精尖领域,苏州都已成功培育了足以在全球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案例——
在先进材料产业方面,2020年,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工业产值已突破万亿规模。截至2021年底,苏州先进材料产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1家,上市企业54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集团)3家;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2020年,苏州市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205亿元,同比增长7.3%,主要分为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和新能源4个重点产业方向,共有24个细分领域;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2020年,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675亿元,同比增长5.7%。截至2021年底,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1271家,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9家。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2020年,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752亿元,主要分为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平台和生物技术4个重点产业方向,14个细分领域。
以创新集群为核心的发展策略所带来的成果,正在苏州全域不断涌现、遍地开花: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最早发力建设产业集群的城区之一,早在2012年,就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相关工作,出台各类产业政策,陆续吸引华为、微软(中国)、甲骨文等世界500强入驻,涌现出天聚地合、苏州国云、企查查、智慧芽等一批增长快、带动力强的本土创新企业,企业类型覆盖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
而在如今的苏州高铁新城,已有超千家数字经济企业在此汇聚,其中,独角兽企业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5家,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研创园等14个入选相城区“一区十业百园千企”总体规划。
这些出色的产业创新集群,成为了苏州在近几年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工业产值仍然能够逆袭上升,甚至超越芝加哥、伦敦等全球城市大鳄、荣登第一的根本原因。
发力数字化,展示创新集群式工业的“中国力量”
当然,面对如今成就,苏州并未止步。
毕竟,打造高水平创新集群,已经成为苏州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最能支撑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关键大事,关系到苏州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而面向工业4.0时代,苏州下一步的方向也很清楚——
即持续发挥自身在产业数字化方面的鲜明优势,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一把为苏州持续拉开工业领先优势的“利刃”。
因此,在2021年初,《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就已经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生产,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智造中心。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曾言,苏州将进一步突出质效提升,把握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载体作用,赋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苏州正在为国家探索建立起庞大、先进、完善工业体系,率先垂范。
目前苏州已经在多个新兴领域内,集聚起了众多科研平台、创新企业等,创新技术不断叠加、人才培养引进不断加快,正为苏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也正是由于其庞大的工业体系、先机的科技成果、优秀的经济基础等,2021年苏州再收获自国家战略层面的强势赋能,迎来三大科创中心、高校、机场等多个方面的“八大红利”,其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因此拥有更具动力的澎湃引擎。
而接下来,凭借着这一系列国家级利好的加持,苏州将持续加大对高科技项目、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集聚更多一流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人才团队,推动多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高水平创新集群。
可以相信,这种名为创新集群的独特工业发展“苏州策略”,仍将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发挥它的优势,并结合数字化经济建设大势,在逐鹿工业4.0时代的征程中,向世界展现集群化、数字化工业产业发展所迸发出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