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会”,苏州为何指向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
江苏
江苏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开年第一会”,苏州为何指向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

“开年第一会”,苏州为何指向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

伴随中国发展的不断提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把问题聚焦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方向是什么?”而拥有众多光环的苏州,通过2022年的“开年第一会”,告诉世界,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

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带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加速创新。因此,城市应该抓住数字化衍生出的诸多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变革。

1月5日,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召开。“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并锚定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事实上,仅从会议的名称,我们可以读懂其中的三层含义,即“数字经济”、“产业”和“创新集群”。透过“开年第一会”,我们也可以清晰看到苏州之于未来发展的紧迫感与创新性。

撰文/陈明一

“开年第一会”的苏州新策

不可否认,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中,苏州位居全国第十二位。

回看2020全国GDP数据,苏州名列第六。显然,苏州市的数字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并不相匹配。再以2020全国GDP数据为例,山东青岛位居第十三位,然而,青岛在《2020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中却高居第七位。

不难看出,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创新集群”,皆是苏州自我鞭策,积极发展的有益探索,亦能看出,苏州真的“着急”。而对于数字城市的探索,作为江苏省经济强市,决定了苏州必须要走在前列。

当然,苏州“着急”也是趋势使然。

自2018年起,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城市间智慧城市建设的竞争日益激烈。

2021年开年,深圳、上海、长沙、青岛等地新政出炉,开启“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新篇章,尤其,位居北方的青岛,早在2019年就出台了《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提出打造“数字山东”引领核心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区。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早在“十三五”初期,苏州市制造业企业就已达10.7万户,数据彰显可喜成就的同时,亦凸显出产业转型任务重,而数字化则成为唯一的可能。

通过“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苏州已经找到了产业再次升华的窗口——以数字化为驱动,创新集群发展。

时至今日,产业集群已经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整个区域,并从整体出发挖掘区域的竞争优势。对于第二产业,尤其轻工业而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产业成为促使城市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力因素,以产业集群模式,理顺区域诸多竞合元素,实现链式发展,迫在眉睫。甚至,产业集群是一座城市产业培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意义深远。

那么,苏州为何要指向“创新集群”?

事实上,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早期的产业集群是生产环节的协作和同类生产企业的集聚。它的产品是工业产品,是有形产品,如果不借助知识创新,集群会逐步衰退或转移。

创新集群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创新集群里除了有企业,更突出的是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校、研究院,还有科技中介、咨询服务公司、金融和法律机构,以及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尤其是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紧密而有效的联系,它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产生创新能力的集群。

创新集群的优势,是通过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到产业当中,或者把企业里的创新资源拿出来共享,寻求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优势具有可持续性。

值得关注的是,从国内外创新集群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出,不管是哪条路径,政府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既要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又要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打造新的创新集群。

不得不说,苏州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厚植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的“苏州底气”

2021年,苏州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3800亿美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集聚了一大批重大创新企业、重大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载体平台。全年,苏州支持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财政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完成项目10634个。

高质量发展成效令人瞩目,为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本次大会上,《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正式发布。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思路,推出20条重点举措。苏州将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支持创新集群发展。诸如,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根据营业收入上台阶、技术创新水平领先性等指标给予重点产业链企业最高1000万元奖励。尤其,在创新人才引育方面,对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个人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

那么,面对数字化洪流,城市应该注意什么?

事实上,数字化带来的机遇方方面面,然而,数字城市建设的竞争激烈,新技术不断迭代,城市需要有绝对优势的技术支持,并进一步培育源源不断的研发能力,从而保持城市拥有持续的竞争力。

此外,如何提升数字政府水平,如何提升数字惠民水平,如何进一步增强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这是站在开放一线的服务型政府绕不开的必答题。

令人欣喜的是,本次大会,苏州已经明确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最高可按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1:1配套予以支持,上不封顶。

而在打造数字政府优质服务方面,苏州市法人服务总入口“苏商通”上线,围绕筹备、开办、成长、注销等法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接入全市150多个法人服务事项,汇聚全市7000余条涉企政策,覆盖5329项办事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目标到2025年,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评价入库15000家,新增科技上市企业100家以上;集聚不少于10名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新增外国高端人才4000人,累计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00人、顶尖和重大创新团队50个;累计建成100家示范智能工厂、2000个示范智能车间,在数字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经济时代是当下抓发展的大背景,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集群是推动创新的组织形态。当前,全力推进创新集群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苏州牢记‘国之大者’,扛起使命担当的战略抉择,是苏州抢占新赛道主赛道、补齐数字经济短板的重要举措,是锻造制造业长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大会上指出,苏州要通过建设创新集群,真正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努力把苏州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让创新“链”出精彩,让产业“链”向未来。他形象的比喻说,苏州制造如乘风之舟,数字经济如鼓风之帆,创新潮起大船开,集群成势波浪宽,托载着苏州制造的大船破浪前行、又稳又快。

此外,在“新年第一会”现场,苏州还发布了产业创新能力白皮书和智改数转“2022年行动计划”,将行动规划进一步细化。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全市支持“智改数转”财政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完成项目10634个,累计创建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11个,实现各县级市(区)全覆盖。

而在2022年,这一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智改数转”项目5000个以上,覆盖规上企业3500家。同时,面向“创新集群”,苏州还设立了总规模预超2000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

苏州,正将打造创新集群一步步落在实处,夯实厚植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的“苏州底气”。

建设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具体如何做?

建设创新集群,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苏州,汇聚各类要素,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聚焦发力,致力于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

“创新集群是一个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就像热带雨林,有大树、灌木、小草、微生物,同时也有土壤、阳光、空气、水分。其中市场主体是这里面大大小小的植物,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各类园区提供的是土壤,金融提供的是水分,政策就像阳光,舆论就像空气,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系统中每个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力。”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生动地比喻。

事实上,创新型企业具有天然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拥有对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主导地位。苏州科技型企业数量多,但是有高原少高峰,需要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因此,强化创新型企业在创新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尤为重要。

正如本次大会,苏州向广大企业发出倡议:积极参与创新集群建设,打造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承担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制订行业标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定价权、话语权;打造技术共享的“朋友圈”,企业自有研发机构要积极推动创新知识内部化向外部化转变、私有化向公共化转变,同时加大市场化引导力度,加强创新技术叠加交换,形成更多跨界创新产品;打造带动广泛的“辐射圈”,龙头企业要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大手拉小手”推进中小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强化整体产业链的韧性。

此外,苏州市各部门将引导企业专注主业、敢于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总部机构招引力度,强化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总部经济,在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同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蓬勃发展的梯度优势。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苏州承诺将为一流的人才搭建一流平台、实现一流价值,抢抓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并依托各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引人聚才的“强磁场”。

详细看来,苏州已经明确要支持各类高校发展,诸如,苏州大学将优化空间布局、学术布局、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让高校成为创新集群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将全力支持姑苏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医工所等现有科创平台建设水平,同时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公共实验等新平台,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领域建设一批全新体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夯实高校在创新集群中支撑力量定位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如今,创新集群建设之于苏州,已然蓄势待发、箭在弦上。接下来提供更“解渴”的政策,做实最优质的全流程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会令创新集群这个新增长极,为苏州迈向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