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GDP前十强城市新变局 京沪将携手破4万亿 广深冲击3万亿门槛 成渝后发势头强劲
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诞生了首个“四万亿”城市。
2022年1月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初步预计,2021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
紧随其后,第二个“四万亿”城市或许很快到来。1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将召开,会议上披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很可能将宣布上海的GDP也突破四万亿。
我国GDP前十强城市中,长三角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和深圳,京津冀的代表是北京,中西部则有重庆、成都和武汉。2021年,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都颇为强劲,背后的一个“密码”是制造业强势回暖。以北京为例,2021年1-11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0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两年平均增长11.2%。
同时,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均有自己的代表性制造业,比如上海的汽车、电子信息、船舶制造,北京的医药、汽车,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广州的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等。这些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也很强劲,尤其是北京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上海的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未来,GDP前十强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北京上海或双双跨越4万亿
2020年,我国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为“3万亿级”,深圳、广州、重庆和苏州为“2万亿级”,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的GDP在“1.5万亿级”左右。
2021年,除北京之外,由于上海在2020年的GDP总量为38700.58亿元,且2021年前三季度GDP达到3万亿,增速9.8%,因此2021年GDP突破4万亿悬念不大。如果上海GDP也突破4万亿,这意味着四大一线城市中,京沪经济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广深仍需追赶,目前广深应当先跨越3万亿的门槛。
北京的成功“晋级”,也并非一蹴而就。自2016年以来,北京在人口控制政策下,常住人口出现小幅下降,但是人才质量却出现明显提升,这也成为北京经济“晋级”的关键因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北京每10万人中就有4.1万人拥有大学学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量,也带来更多的创新资源。从人均GDP上看,此前一直领先北京的上海,在2010年之后逐步被北京反超。
与北京相比,上海也得益于人才的聚集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最新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为16.1%,而去往上海就业的人数高于“留京”,占总量的22.6%。作为我国GDP长期排名第一的城市,上海大批高校聚集,外资经济发达,近年来在航空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上表现突出。
此外,上海的制造业占比更高,一直在强调要维持相应的制造业比重。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7%。上海目前的工业发展,是“一手抓传统制造业”,“一手发展新兴制造业”。
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27.1%、24.6%和22.0%,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6%、12.1%和10.9%。同期,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9%。其中,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新能源分别同比增长2.3倍、29.2%、27.2%。
继上海之后,深圳有望GDP突破4万亿,但首先要过3万亿门槛。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1791.18亿元,同比增长7.1%。与前十强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经济增速较低,这与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有关,也反映出深圳正在经历一轮产业调整,中美贸易摩擦、原材料价格大涨等对深圳制造业的影响不小。根据广东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1-9月分市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深圳的平均用工人数为287.43万人,累计比上年同期下降2.1%。
广州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迈过3万亿的门槛。2020年广州GDP总量为25019.11亿元,同比增长2.7%。2021年前三季度,广州的经济总量为20029.12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8.1%。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在2021年明显“发力”。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8%,两年平均增长12.8%。其中,工业投资持续恢复,同比增长10.2%,比上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同在2021年前三季度,出口4823.7亿元,同比增长20.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北上广深的高新技术产业均有亮眼表现,这也是四大一线城市能够引领全国城市发展的根源所在。随着京沪陆续跨过4万亿门槛,广深冲击3万亿门槛,一线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而西部的成渝“双子”紧随其后,表现出经济第四极的优秀潜力。
大城市制造业强势回暖
整体来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在2021年的经济都增长较快。2021年前三季度,因为疫情导致2020年同期基数偏低的武汉,经济增速达到18.8%,增速排名前十大GDP城市中的首位。此外,苏州达到10.9%、北京为10.7%、南京为10.2%,成都、杭州也达到10%。
2020年,重庆的GDP总量与广州差距极小,以微弱优势居于第五名。2021年前三季度,重庆的GDP总量与广州差距也不大,增速与广州相同,均为9.9%。不过,这两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重庆受益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且城镇化水平相比北上广深较低,仍然可以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中获益。
2021年前11月,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46.63亿元,名义增长20.3%。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1.9%。主要产业中,汽车产业增长14.0%,摩托车产业增长6.7%,电子产业增长19.4%,装备产业增长18.3%,医药产业增长15.0%,材料产业增长7.8%,消费品产业增长9.6%,能源工业增长3.4%。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重庆作为中西部城市的代表,目前受益于城镇化不断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大基建项目不断落成、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农民工回流。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在快速增长,消费不断发力。
其他排名GDP前十的城市在2021年经济发展较快,与制造业回暖有关,尤其是外贸订单激增。比如,2021年1-11月,杭州市出口增长24.9%。
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马车”投资和消费方面,各大城市也整体表现优异。在投资上,2021年1-11月,除了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6%之外,其他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均有6%以上的增长,武汉、广州、杭州和成都的增速超过10%。在消费上,2021年1-11月,GDP排名前十的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10%。
在制造业回暖,投资和消费表现亮眼的背景下,一些东部老牌工业强市在2021年表现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最强地级市”苏州。
作为GDP前十强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2021年1-11月,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389.83亿元,同比增长18.2%。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产业之外,苏州在2021年前三季度新兴产业投资1065.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投资增长90%、软件和集成电路投资增长38.1%、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投资增长21.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和中西部城市迎来产业内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机遇”不同,不少东部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得不度过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低端的产业部分迁出,新兴产业又需要进一步培育,这对于缺乏大学和研究机构支持的城市来说尤为艰难。
仍以苏州为例,苏州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在2010年以来持续下跌,2010年为425.27万,2020年仅余384.19万,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低端制造业就业人口不断流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对于不少东部大城市来说,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平衡问题。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冲击经济的根基,同时引发较大规模的就业人口外流;另一方面,如何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必答题”,在吸引人才方面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在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GDP前十强城市对于人才与创新要素的需求将更强,各大城市也将继续加大力度,预计相关政策会陆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