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 苏州赢得先手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 苏州赢得先手

原标题:这步棋,苏州赢得先手 | 新兴产业发展专栏

制造业,苏州很强。

古代,园林是苏州的古朴和秀丽的代表。如今,“世界工厂”成了苏州的另一个城市名片。

近日,联合利华(太仓)新入选“全球灯塔网络”,使得苏州在这一赛道上又一次拔得头筹。目前,苏州已经拥有5家“灯塔工厂”,总数位居江苏全省第一。

所谓“灯塔工厂”,是指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选出的数字化制造与工业4.0的示范者,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代表世界数字化制造最高水平。入选其中需要集成至少5个世界级领先水平的技术应用,并在生产效率、运营敏捷度、生态可持续等企业经营指标上实现重大提升。换句话,这间工厂堪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上的标杆。

近期,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21年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21家优秀工厂从全球上千家入选工厂中脱颖而出,其中有10家坐落在中国。

当前,随着制造业纷纷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灯塔工厂”也成了衡量一个地方制造业强不强的重要指标。

苏州的制造业到底强在哪?

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 苏州赢得先手

“代工后遗症”

1994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受邀考察长三角,为新加坡工业园区选址。

同年,新加坡与苏州签订协议,在苏州合作打造苏州工业园区,引进新加坡企业。

此后,苏州成了国内吸引外资的标杆城市。在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的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苏州位列第6位。

然而,近年来外企接连“出走”,让这个制造业大市的产业转型受到多方关注。

2014年以来,几乎每年苏州都会传出千人以上规模的知名外资企业关闭的消息。

如2018年,日本欧姆龙苏州工厂宣布永久性停产,一度引起了舆论对苏州制造和“苏州模式”的担忧。

这种担忧的背后,是外资企业在苏州加工贸易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以2015年为例,苏州外企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480亿美元,外企加工贸易占整个苏州加工贸易总额的比例高达69.7%。

在工业方面,2019年苏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9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外资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40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60.8%。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以外资为主的出口加工贸易支撑了苏州经济高速增长,苏州的外资经济也让无数城市羡慕。

但是,近几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多家外企关闭或迁出,苏州的加工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破解产业结构性问题迫在眉睫。

2019年开始,苏州进出口转为负增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指标也大幅下滑,基本上处于负增长局面。

在2019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外贸易被罕见地描述为“克难前行”。从具体数据来看,这一年苏州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9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出口1920.4亿美元,下降7.2%,进口1270.5亿美元,下降13.7%。

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出口473.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1%;对欧盟出口396.6亿美元,下降3.6%。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苏州的很多工厂长期从事定牌生产合作,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一旦来自外部的风险增加,订单量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苏州制造业转型已是当务之急。

“智”造蜕变

近年来,制造业如何向“智”转变,一直是中国产业转型探索的方向之一。

苏州的制造业转型也一直在进行当中。

其实,从2010年开始,苏州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就已在推进,但效果不甚明显。

2010年,苏州印发《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工贸易主体向内外资企业广泛协作转型,生产方式向代工与自创品牌相结合转型”。

但是外贸出口主体以外企为主力,且外企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较高,外贸结构仍以贴牌代工为主。

随着相关外资加工贸易和一些生产线的撤离,苏州的制造业也在阵痛中进行转型。

这其中,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正成为苏州巩固其“中国制造业第一市”的关键一步。

在去年召开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明确提出要在建设“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上做出更多努力,力争到2023年实现6000亿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灯塔工厂”企业数量的增加,也被视为苏州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进展。

在联合利华(太仓)入选“灯塔工厂”之前,苏州有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分别是:强生医疗苏州、太仓宝洁、纬创集团昆山工厂、博世(苏州)。

在工业4.0时代,“灯塔工厂”的产业数字化已经超出实体工厂的范围,正在深刻影响着产业链生态。

拿此次入选的联合利华(太仓)来说,太仓冰淇淋工厂部署了一次性扫描、一站式观看平台,在制造和食品加工等环节打造端到端的透明供应链,并根据消费者需求,打造了灵活的数字化研发平台,将创新周期缩短了75%。

产业腾笼换鸟

突破4万亿元,这是苏州工业最新的成绩单。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透露,2021年,苏州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2.2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全年有望超越上海、深圳,正式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制造业向“智”蜕变的同时,新兴产业也正在成为苏州产业转型的新亮点。

除了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个万亿产业,2020年,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产值也已经达到了8718亿元。

其中,生物医药有望成为苏州下一个万亿产业。

2020年,苏州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精心打造,提出到2030年,将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20%左右。

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曾是苏州转型阵痛所在。靠着在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率先发力,新兴产业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无疑是苏州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不仅如此,在产业培育方面,苏州也是抢先一步。

在“十四五”规划中,苏州确定了11个重点产业集群,特别是五大先导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位列其中。如果说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航空航天产业则仍处于培育期。

在外向型经济遇阻的同时,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那就是苏州的财税呈现连续增长。

2018年苏州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2019年和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4.8%和3.7%。

从苏州的“发家史”来看,上世纪80年代探索走出了一条“苏南模式”,依靠乡镇政府带动发展集体经济,靠着一批乡镇企业崛起,苏州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凭借与上海的地缘优势,苏州抓住“上海”与“外资”的机会,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建立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实现了工业的腾飞。

而今,在新兴产业的带动下,苏州的经济转型曙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