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凤向标 | 报告定调淮海经济区,什么是徐州建设中心城市的密码?
江苏
江苏 > 徐州 > 正文

两会凤向标 | 报告定调淮海经济区,什么是徐州建设中心城市的密码?

两会凤向标 | 报告定调淮海经济区,什么是徐州建设中心城市的密码?

当“十四五”迈入第二年,引领淮海经济区建设的徐州市,又该如何布局施策?

1月20日,伴随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公布,答案已经浮出水面。其中,江苏明确提出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并支持其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事实上,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终究是为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而赋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徐州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虽然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但发展程度相较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存在明显差距。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8年11月7日,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十四五”,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以及《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协议》等多项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淮海经济区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那么,面对没有一线头部城市,整体产业集群式发展程度不够且大部分城市仍处在上升期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徐州”该如何撑起发展新局面?

徐州必然要先“内秀”起来,以产业跃升增强城市的底气,以大开通路远播城市的辐射力,以聚焦首位度提升城市的魅力,最终以强大的城市吸引力,领衔发展。

产业先行,中心城市的根基

在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看来,中心城市不是“封”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徐州正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大幅提升实力优势,不断巩固枢纽优势,持续放大辐射优势,加快将中心城市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因此,“中心城市”的要诀在哪?“产业强市”必须率先起步。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产业,这是亘古未变的真理。

徐州的目标是力争“十四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元,这无疑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强劲支撑。为此,徐州市将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倍增工程,推进项目建设“765”计划,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建“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体系。

当“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江苏将聚焦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实施“产业强链”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部署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重大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努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徐州的一张闪亮名片。五年来,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产值约占全国25%,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作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龙头引领,去年11月,徐工集团推出了全新C系列起重机,所有零部件均为中国制造。2021年,徐工突破78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发明专利111件、授权专利861件、国际专利19件,并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6项。

事实上,徐工只是徐州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产业集群已经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整个区域,并从整体出发挖掘区域的竞争优势。当产业成为促使城市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力因素,以产业集群模式,理顺区域诸多竞合元素,实现链式发展,迫在眉睫。甚至,产业集群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产业培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因此,当“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成为徐州的鲜明导向,遵循产业集群式发展,新兴产业的培育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必须协同推进。在徐州,五年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0月,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对于以“矿城”为旧色的徐州,这是一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创新引擎。可以预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实现重大突破,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高标准市场体系终将基本建成。而聚力建设科创资源加速汇集、体制机制更具活力的创新徐州,必将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综合交通枢纽的“圈层”辐射,全局均受益

去年,国家发改委提出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随着《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启动编制,“三乡工程”纵深推进,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徐州“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的重大机遇。

在省两会上,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提到,徐州将有力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抓住用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功能提质、品质提升、区域协同,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和重点片区建设,有序实施90项城建重点工程,全面增强与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城市功能。”

那么,什么是与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城市功能?

事实上,任何规划引领,交通必须先行。对于“中心城市”而言,交通更是辐射力的彰显。在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中,以互通程度为评价,徐州通达度位列全国第二。

“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徐州一直有着“五省通衢”的称谓。如今,徐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徐兰高速铁路在徐州交会,公路东抵海滨,西接兰新,南达沪宁,北通京津,成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更是连接东西、南北经济的重要“十字路口”。

不难看出,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在徐州内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与外埠省市之间的通路,既是徐州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又是织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网的关键。

以贾汪区为例,其位于徐州东北部,内与邳州市、铜山区,外与山东省枣庄市相邻。在徐州已经启动的《徐州市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贾汪区一直聚焦对外快速通道,对内快速路网,大力构建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与铜山、睢宁、邳州、枣庄等地区实现高等级公路联通,共建淮海经济区一体化交通网络。

贾汪区计划三年基本实现全区30分钟进入徐州主城,20分钟通达所有乡镇,10分钟高速出行,实现区域交通通畅化,并实现新改建高等级干线公路54公里,普通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8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8公里。

而借势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两大定位,“十四五”期间,徐州已经明确将围绕基础设施扩面提档、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聚力创新、治理体系显著提升4条主线,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升级版,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适应”向“提质增效”转变,加速开启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至2025年,徐州要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初具规模,放射状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基本建成“4大交通圈”,即中心城区至市域各组团“1小时通勤圈”、徐州至淮海经济区设区市“2小时交通圈”、国内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城市“1日交通圈”,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支撑徐州东西双向开放。

聚集首位度,提升城市能级

“聚焦提升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齐心协力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在前期‘1+4’合作的良好基础上,落实好科技创新共同体、内河航运和物流产业发展合作等6项协议,促进各城市同频共振、深度合作。”这是省两会上,徐州市的展望。

事实上,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徐州已经锚定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全面提升徐州的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有数据显示,在徐州,外省市户籍购房、就业人口,以及就医就诊量占比都超过了1/3,去年,徐州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27位,在淮海经济区诸多城市中位居第一。

如今,漫步在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4、5、6号线一期工程在有序进行中,东部绕越高速公路等项目,搭建起强化淮海经济区互联互通的梦想,“两环十一射一连”的主城区快速路网与“十二横九纵”的主城区主干道路网,预示着“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不断提升。

在徐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淮海中心城市、工程机械之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如火如荼。围绕打造环境和谐宜居的“2+6”现代化城市核心区,这里正在强力提升新城片区、高铁新城片区、东南片区等区域的综合功能。金山东路东延、云苑路南延等中央活力区配套路网和金融集聚区城市综合体建设亦正在加快实施,淮海国际港务区陆港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九里湖商务中心开发配套建设正全力推动。

尤其,立足东南片区的园博园、吕梁风景区、方特乐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徐州将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旅康养度假中心和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区。

近年来,徐州市区每年实施城市功能性项目100个左右、年度总投资600亿元左右,推进淮海国际陆港、金融集聚区、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高架快速路等重大项目实现突破,高铁“米”字型枢纽雏形显现,公共交通迈入“地铁时代”,全力打造极具引领力的淮海经济区“CBD”。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徐州坚持把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作为重中之重,构建科技、金融、开放、信息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体系,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制定实施人才招引一揽子政策,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

留在徐州时光是忙碌的:推进交通共建,徐菏高铁已纳入省发展规划,徐淮快速通道进展顺利,徐连高铁、徐宿淮盐铁路、徐宿快速通道通车运行,以便捷交通支撑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产业共兴,抓好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共建园区等重点任务,构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环保共治,深化相邻地区互动协作,积极开展区域跨界环境执法联动;推动服务共享,发挥徐州科教文卫资源比较优势,实施淮海经济区教育合作,推进区域内医保报销异地结算、异地养老政策“通关”以及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建设……林林总总,这都是“中心城市”徐州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徐州市预计全年完成GDP 8100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7.3亿元、增长11.5%;固投、社零、进出口等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徐州的决心是力争到2025年,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显著提升,跨入“万亿俱乐部”行列;到2035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江苏省两会之后,我们期待再出发的徐州,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淮海经济区发展贡献更多的“徐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