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凤向标|报告三次明确支持!苏州展现“强富美高”有了新的注解
江苏
江苏 > 苏州 > 正文

两会凤向标|报告三次明确支持!苏州展现“强富美高”有了新的注解

两会凤向标 | 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南京路径”

1月19日,随着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标志着江苏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1月20日上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代省长许昆林代表江苏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报告对苏州“着墨”颇多。其中直接“点名”苏州9次,既有对苏州过往成绩的总结,又有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支持,彰显出了苏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

不止于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50次“点题”创新,成为一大高频词。无独有偶,1月5日召开的“开年第一会”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曹路宝也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显然,创新也是苏州接下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创新领航,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语境下,作为全省发展“排头兵”的苏州理应挑起重担,在更大的格局中展现“苏州作为”。

两会凤向标|报告三次明确支持!苏州展现“强富美高”有了新的注解

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苏州成绩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年份,能否开好头,对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的整体发展走势,将产生重要影响。

1月19日,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2021年江苏经济成绩单。其中提到,2021年江苏省GDP达116364亿元,迈上11万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8.6%,增速快于全国0.5个百分点。

而作为江苏经济的压舱石,苏州的成绩同样备受关注。去年底召开的苏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指出,2021年,苏州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左右。

经济总量之外,苏州2021年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报告在回顾2021年工作时,多次提到苏州。

首先是在科技和产业创新层面。报告中提到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

在这三大国家级载体获批的背后,体现了“苏州制造”强大的发展实力。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是中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2021年,苏州“高企”申报数首次突破10000家,达到10252家,较上年增长35.48%,“高企”申报数和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一;截止目前,苏州全市有效“高企”已达11155家(含公示数),其中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包括新材料这三个产业的企业占比达到了80%以上。

得益于各领域的协同发力,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也在2021年完成4万亿元的目标。对苏州而言,三大载体获批,验证了城市产业发展的成色。同样,随着三大载体落地,也将为苏州实现产业聚集,打造创新集群带来利好。

除工业制造业外,苏州同样是外贸大市。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标志着太仓港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也是苏州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目前,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长江第一、连续4年排名江苏第一,跃居全国第8位。

值得一提的是,太仓港已开辟近洋航线30条,覆盖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泰国、越南、俄罗斯等近洋主要港口。随着RCEP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身处对外开放最前沿的苏州,也将借助太仓港,进一步密切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交流。

同时,随着去年年底太仓港疏港铁路正式启用,太仓港初步形成了“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将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五连冠”。事实上,前文提到的三大国家级载体,均落户于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层面,发展实力尽显。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吸引外资项目超过4500个,其中8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了131个项目。而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以及产城融合等多个领域,工业园区均表现出色,全方位构筑起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实力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江苏2022年重点工作中也提到,将高水平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这代表了苏州工业园区接下来在全省、全市的发展过程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当然,报告中同样也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太湖治理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间接提到苏州。这表明,苏州的发展不仅关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硬实力领域,同样也聚焦生态环境等“软实力”的打造。

而比起总结2021年的相关成绩,报告更多着眼于2022年的工作计划。其中,苏州更是获得省里的明确支持。

两会凤向标|报告三次明确支持!苏州展现“强富美高”有了新的注解

报告三提“支持苏州”

复盘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全文共三次提到“支持苏州”,分别是: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支持苏州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苏州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先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座兼备国际化影响力、消费水平高同时又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味着城市来到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在去年5月19日商务部公布的首批名单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以及重庆五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在这其中没有来自江苏的城市。但考虑到官方说法中用的是“率先”,意味着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门并没有关上,其他城市仍然有机会争取。

获得江苏省力挺,占据发展先机。同时,苏州自己也非常努力。去年,苏州发布了《苏州市商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展现苏州商贸消费发展的雄心。

规划提到,全市将建成超15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知道,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人、货、场,而便民生活圈所囊括的正是这三者。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加快培育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并推出相关支持举措,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落地苏州。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支持苏州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当下正全力打造创新集群的苏州而言,省政府提出的这一关键性支持,无疑是最大的利好。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任务。当科技创新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江苏选择全力支持苏州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显示出了江苏在新发展阶段抢占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雄心。

当然,江苏支持苏州也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之举。根据2021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暨江苏省高新区瞪羚企业评估结果显示,苏州共有5家独角兽企业,全省排名第二;11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稳居第一,数量是第二名的两倍有余;292家瞪羚企业,在全省同样位列首位,占比达47.6%。

同时,对于优质创新要素,苏州也在着力实现聚集效应。且不提前些年苏州引进大学所做的努力,多家科研机构的陆续引入,成功实现产业、技术、人才的叠加耦合。依托科研机构,使得苏州98%的领军人才企业集中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中心、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都是最好的范例。

包括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加快姑苏实验室建设步伐,显然也将与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

报告中提到的最后一个支持,则关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支持苏州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去年3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对苏州而言,这将显著拉近其与上海的距离,真正实现“同城化”,而这也会有助于苏州更好地与上海实现协同发展。

透过工作报告中关于2022年相关工作任务也能看到,其对于支持苏州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并非只是空喊口号而已。如建好用好国家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加快南沿江、沪苏湖铁路建设,做好苏州北站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过江通道等内容,都是支持苏州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同时也要有外部政策的支持。而在工作报告中收获省政府的三个支持,对于苏州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当然,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苏州也要着力深化自身引领带动作用,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过程中,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展现作为。

两会凤向标|报告三次明确支持!苏州展现“强富美高”有了新的注解

创新领航,展现“强富美高”苏州作为

不出意外,创新依然是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且相较去年提及32次,今年的报告中,创新共出现了50次,出现频率进一步提升,这也反映出了江苏对于创新的关注与重视。毕竟,区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内在驱动。

对江苏而言,抓好创新,就等于抓住了发展的先机,但实现这一目标确实难度不小,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成功。

作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创新对于江苏省来说犹如引擎。而苏州作为江苏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创新一直贯穿城市发展始终。

今年1月5日,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召开,以“新年第一会”的昂扬姿态,向创新发力,明确要全力推进创新集群建设。

曹路宝表示,要通过建设创新集群,真正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努力把苏州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让创新“链”出精彩,让产业“链”向未来。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简单来说,创新集群就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

创新集群里除了有企业,更突出的是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校、研究院,还有科技中介、咨询服务公司、金融和法律机构,以及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尤其是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紧密而有效的联系,它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产生创新能力的集群。

创新集群的优势,是通过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到产业当中,或者把企业里的创新资源拿出来共享,寻求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优势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发展来看,其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也将带来全方位的重塑。

同样也是在这场大会上,苏州还正式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作为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思路,推出20条重点举措。苏州将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支持创新集群发展。

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根据营业收入上台阶、技术创新水平领先性等指标给予重点产业链企业最高1000万元奖励。尤其,在创新人才引育方面,对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个人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

可以看到,苏州对于创新集群的培育,已上升为顶格推进的战略高度。同时,“真金白银”的政策推出,也能体现苏州对于创新核心要素的尊重与重视。

而这些优质的创新要素,不仅将服务于苏州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会融入到江苏省的发展大势之中,赋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当省与市的发展路径交汇于创新这一点,苏州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先行先试、主动担当,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频频为苏州“点赞”“点题”,这既是对苏州发展的新要求,同样也是对其在新发展阶段主动作为的新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