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凤向标|报告“点题”扬州,如何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江苏
江苏 > 扬州 > 正文

两会凤向标|报告“点题”扬州,如何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一座仿佛自带风雅韵味的江南之城,因大运河而成就了千年富庶繁荣,因璀璨文明而闻名于世、诗文繁盛至今。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一座仿佛自带风雅韵味的江南之城,因大运河而成就了千年富庶繁荣,因璀璨文明而闻名于世、诗文繁盛至今。

扬州的千年繁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和生态等“软实力”,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好地方”,这种“好”,不仅体现在江南水乡的秀美风景、江南文化的人文荟萃,也体现在蓬勃发展的产业竞争力和交汇叠加的战略机遇等方面。

面对这一赞许和期盼,近年来,扬州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携手迈向新征程,共同绘就新蓝图,在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扬州篇章,努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基于此,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公布,更是为扬州的“好上加好”,增添了信心、点明了方向。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抢抓战略机遇,扬州加速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持续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一年的发展方向。其中,扬州作为苏中地区的代表城市之一,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例如,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报告指出要“更高起点促进南北联动发展”“更好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其所在的扬子江城市群也被“点名”;而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高水平建成开放中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成为这一年的重点成果,并明确将“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基于此,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成为这座城市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也是全体扬州人民的共同心愿。

一年多来,扬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打造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美丽宜居、文旅共兴、城乡融合、治理高效“六个好地方”,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良好开局。

作为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点的城市,扬州也交汇叠加了诸多国家战略的巨大机遇,不仅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予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南京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在推动全省更好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更高起点促进南北联动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12月14日,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在新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显示,扬州正突出“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致力建设“交汇点城市”、打造“三地”和构建“三个枢纽”,主动参与建设区域通勤圈、产业创新圈、幸福生活圈,联手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奋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12月28日,宁扬城际轨道交通(扬州段)开工建设,其作为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城际地铁线路,无疑将成为南京与扬州构建同城化的一个里程碑。待2026年通车后,宁扬“半小时通勤圈”将不再是梦想。

而宁扬城际的起始站仙林大学城,坐拥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的15%,这也意味着,两地的科研、创新、人才交流将更加便捷。为了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扬州正扩大南京科创资源辐射范围,推动南京高校和科研服务机构向扬州延伸,引导在外地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向宁扬板块回流。

此外,在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方面,扬州也加快了接轨南京都市圈的步伐。例如,西接南京、东连扬州、南濒长江、位于宁镇扬几何中心的仪征市,紧盯南京“4+4+1”主导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了自身的“2+2+4”产业体系,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及外溢的资源要素,坚持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正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加速推进长三角和宁镇扬一体化。

目之所及,皆为过往。面向新一年发展,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在参加扬州代表团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将聚力在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聚焦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

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

厚植优势产业,扬州打造产业科创名城

今天的扬州,正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美丽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的示范。其中,产业作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地位不可替代。

为此,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扬州,也把“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定为今年乃至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基于其以汽车、农业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主,拥有中外合资的汽车制造基地的工业布局,全面打响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改组合拳,以优势产业推进企业、项目、园区等全面提升,带动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扬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扬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特别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于扬州而言,这既是信号也是机遇。

近年来,扬州坚持“制造强市”和产业科创名城的战略导向,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导方面,全面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强化先进制造业招商、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一产一策”推进集群发展等方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速。

2021年前11个月,扬州新开工6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项目,全市13个重点优势产业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1.1%,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数量居全省第二;195个项目列入2021年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44项新技术新产品列入省“双新”目录,数量均居全省第三。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11家。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针对“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这一首要目标任务,扬州也明确了新一年乃至未来五年的打法和路径:将紧扣发展“高质量”,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合力建设区域通勤圈、产业创新圈、幸福生活圈,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在具体举措上,扬州将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主攻点,以创新发展为主动能,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开发园区为主力军,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确保5年新招引重大项目500个以上、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30家,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制造业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做强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化工新材料等10条500亿级优势产业链。

同时,人才是产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扬州想要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做大做强“323+1”现代产业集群,离不开各类创新人才的支撑,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为此,扬州紧扣放大“追梦来扬、‘州’到爱才”的品牌效应,聚力搭建“产才融合”的人才发展平台,以打造“长三角”人才雁阵格局重要战略支点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健全完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政策体系,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计划将于“十四五”期间新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不少于1000名、领军型企业家不少于500名、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不少于200名,全面提升扬州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

正如张宝娟所说的那样,一个城市在涵养文化生态等“软实力”的同时,更要培植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必须始终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夯实家底。只有这样,“好地方”扬州的建设才有牢靠基础,才能行稳致远。

(信息产业基地,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信息产业基地,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化文旅融合,水韵扬州建设文化旅游名城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远的文脉传承。这里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犹如江南画卷的秀美风景,伴着四季分明的花红柳绿、小桥流水,见之便令人心向往之。

同时,这里还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一系列标签的背后,是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出更多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不断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对此,自古被赞风景好、具有2500年历史的扬州,责无旁贷。

(大运三湾,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运三湾,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之于“文旅融合发展”,扬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方向,全市布局打造了宝应湖、清水潭、邵伯湖、凤凰岛、瘦西湖、瓜洲、天乐湖7个旅游度假区;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结合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培育运河沿线瓜洲、湾头、泰安、邵伯、界首、菱塘等10个旅游风情小镇,实现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文旅项目县域全覆盖。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扬州着力融合共生、协调发展,以再现历史生活原貌、赋予现代气息为目标,打造了“双东”历史文化街区、盂城驿历史文化旅游区;围绕“让古城复兴”,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围绕“让古运河重生”,精心打造自然生态之美与历史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的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也以时尚、动感的设计元素全新发掘了运河沿线空间的生态、文化、生活价值,创新打造了凤凰岛、1912小镇等项目。

而作为一座与大运河历史同频的城市,扬州更多的光环还是来自于大运河的“加持”。为此,扬州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努力在运河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研究与传播、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走在全国前列,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正式投用、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扬州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着力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研究与传播、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文化旅游品牌。

并围绕打造世界级景区,加快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文化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以大运河为主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拓展“文旅+美食”“文旅+康养” “文旅+体育”等旅游新领域,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繁荣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文旅共兴是“好地方”的鲜明标识。面向省两会的部署要求,扬州正进一步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深度推进城市文旅融合发展。

(乔家明摄,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乔家明摄,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增进民生福祉,现代化新扬州加码宜居名城建设

“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人民幸福是‘好地方’的不懈追求。”一座城市经济、产业、社会、发展等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因而,为人民提供一个生态宜居的生存环境、办好民生实事,也是扬州新一年的重点目标任务之一。

为此,扬州聚焦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全面彰显长江风光、运河风景、里下河水乡风情,奋力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争做美丽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的示范。

而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自2002年起,扬州已连续21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重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民生幸福之路。

这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2万元、2.48万元;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实现全覆盖:建成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并全部创成二级医院……扬州正以一系列看得见的举措和行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示范城市。

在人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同时,这座城市的安全感也得到广泛印证。2021年7月,扬州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心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兄弟城市的援助下,全市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赢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性胜利。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补齐民生短板,加码幸福扬州。面向未来,扬州正围绕“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对照“八个更”的要求,全力做好富民、利民、惠民“三篇文章”,创造更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扬州将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鼓励扶持创业增收,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质量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和生育托育幼教体系……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今天的扬州,正不断夯实民生基础,持续提升城市治理品质,奋力将积蓄的产业基础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掘、传承、传播出去,推动扬州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抢抓机遇,为“好地方”扬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破局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