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江苏
江苏 > 正文

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黄海之滨,淮河尾端,东方湿地,鹤鹿故里。

“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这是马可•波罗初次踏上中国盐城这片古老大地时的感慨。而盐城这座苏北的滨海城市,580公里的海岸线绵延,澳洲远道而来的丹顶鹤、神秘的“四不像”麋鹿为其代言。

“高颜值”自然环境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是盐阜大地共同的守望。

随着迈入高铁时代、黄海湿地成功申遗,盐城市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时空坐标和资源价值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盐城顺势而为,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盐城在把握产业分工和竞争版图重构的新趋势中,发挥空间、生态、农业、区位的综合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加快建设“长三角的盐城”“中国东部沿海的盐城”的步伐,努力在更大区域、更畅循环中集聚各类发展要素资源。

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今年江苏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中韩盐城产业园的建设,对“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要意义,特别指出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盐城探索持续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取得了新进展。

绿色低碳,人文生态两两相宜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省长许昆林代表江苏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寄予了新的期待: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这与盐城“不负生态不负城”的目标完美契合。

盐城在“十四五”规划中对生态提出了打造淮河流域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的新要求。

事实上,生态盐城一直以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独特生态资源,成为首个将“NbS”写入党代会报告的设区市。

作为我国第一块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坚持资源保护优先和污染治理的两手发力,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候鸟迁移路线保护等国际合作水平,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盐城答卷”愈发精彩。

生态环境好,滩涂也能长出“摇钱树”。近年来,盐城在统筹推进海洋、河湖、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中成绩斐然。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空间对城乡发展的支持能力顺势增强;

开展保护区综合科考和管理评估,对受损害地区实施科学补救,着力管理麋鹿自然保护区、珍禽自然保护区;

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实施近岸海域休渔制度,保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稳定;

黄海湿地研究院收集了途径盐城的416种鸟类信息及迁徙轨迹,结合馆内黄海湿地动态监测平台,联动全域远程监控点,助力黄海生态保护。

“生态盐城”金名片的使命和担当尽显。挑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担子,盐城致力于讲好东方湿地、鹤鹿故乡生态品牌故事,探索实践生态承载力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盐城路径,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顺应“双碳”趋势,“十四五”期间,盐城将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即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以上,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变革转身,产业链集群托起城市梦想

为响应全省产业强省、产业立市号召,2022年,盐城提出明确打造“5810”,即5条地标性产业链、8条优势产业链、10条潜力产业链,聚焦23条产业链,做强产业基础。

盐城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充足的空间、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态,都为盐城下一步产业更好地转型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围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钢铁四大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盐城的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目前年均增速30%以上,跑步迈向千亿级。近年来,盐城高新区招引了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业链上下游110个项目落户,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全市已培育4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形成了国家级企业为龙头、省级企业为主干、市级企业为基础的良好梯度培育局面。

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盐城在“十四五“规划中再次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作为重点,明确指出全方位加强对韩合作,加快构建连接日韩、东南亚、欧美的国际开放大通道,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同时,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产业,以及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与现代、SK、LG等韩国前十强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实现重大突破,争取韩国SKI动力电池二期、现代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重大项目落户;

此外,加强与韩国科学技术院、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合作,建立创新型产业联盟和中韩科技企业孵化(盐城)基地。推动与韩国新万金互设“海外仓”,构筑韩国商品进口的集散地和江苏特色商品出口的新通道。

向海而兴,盐城推进“一区三基地”建设

风物长宜放眼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江苏沿海地区中长期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盐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

2021年盐城港全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0018.9万吨,同比增长62.38%,其中内外贸同比分别增长63.85%和58.52%,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比上一年增速超过五成。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

事实上,盐城在高质量推进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一区三基地”建设上摩拳擦掌。

两会凤向标 | “高颜值”激发高质量,向海而兴的盐城厚植“一区三基地”建设

利用海洋资源,盐城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人海和谐,向海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成为东部沿海发展质量高、经济活力强的蓝色增长极。

2021年,盐城港先后开通15条集装箱航线,面向东西南北,向打造区域物流枢纽港迈进了一大步:8月14日,“宏远518号”集装箱船舶相继靠泊盐城港亭湖港区、阜宁港区,标志着盐城港至太仓港航线正式实现每周三班;8月27日,“大禹洋山号”轮缓缓驶离盐城港集装箱码头,近300个满载卡纸、石料、建材、玉米谷物的集装箱通过该船运往南方,这标志着盐城港至华南(泉厦、南沙)航线正式开通……

立足“飞地”资源,以33平方公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核心、以307平方公里大丰飞地为基础,盐城全面深化长三角各类园区合作共建,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推动“飞地经济”发展;抓住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努力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成为对接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区。

岁月为证,奋斗不止。坐拥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打造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盐城有颜值;身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盐城有机遇;交通四通八达、互联互通,拥有港口、机场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盐城有活力。直面新风向的盐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