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徐州,机遇和挑战哪个更大?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中心城市”徐州,机遇和挑战哪个更大?

在今年的江苏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徐州”之处,无不和“中心城市”相关。

报告中,两次提及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次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不止这两个“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徐州迎来的国家层面的最新定位。

2021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对徐州来说,中心城市是机遇,更是挑战。

先看“省域副中心”。

一般意味着与一省的主中心城市有着300公里左右的距离,对省会“都市圈”无法顾及的区域可以起引领带动作用。有两个关键,一是距离省会中心距离远,二是对省内最发达城市难以顾及的地区,能够引领带动。

再看“淮海经济区中心”。

按照201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淮海经济区包含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山东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安徽的淮北、宿州,还有河南商丘。徐州在这个国家战略中,被明确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上述10个地级市涉及江苏 、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基本都和省会有300公里左右的距离,都在各省经济中心难以顾及和辐射的地区。北边的环渤海经济带、南边的长三角经济带,也都鞭长莫及,难以有效辐射上述中间地带。

如果说淮海经济区是一个跨省“朋友圈”,那么“省域副中心”则意味着徐州在江苏省内“副中心”的地位得以明确,有望获得更多资源倾斜和支持,这是机遇。

更是挑战,因为“双中心”的徐州,不仅要凭借一己之力带动江苏北部地区的发展,还要带动四省结合部地区的发展。

难度还不仅如此。

“省域副中心”徐州,要带动的是江苏经济最薄弱的区域板块。

从江苏的发展来看,江苏2021年GDP总量突破11万亿大关,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优秀班级中也会有“后进生”,从2021年GDP数据来看,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五市在省内排名不高,位于第6位的徐州最好,甚至有几市排名倒数。

“中心城市”徐州,机遇和挑战哪个更大?

淮海经济区中心徐州,还要带动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带中间的“谷地”。

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来看,10市的GDP总量2021年突破3万亿元,徐州1市就以8000多亿元占去近1/4,排名靠后的市还低于2000亿元。毕竟,鲁西南、皖北和苏北,都是各自省份的经济较薄弱板块。

更大的挑战在于,徐州如何才能凝聚区域的合力。

在淮海经济区,10市分属4省;在江苏,“苏北五虎”同属“十三太保”。纯粹依靠市场化方式、松散型合作,难以短期提升区域发展的能级。

“双中心”,赋予了徐州引领区域发展的使命。

尽管徐州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位于23位、江苏第6位,但凭借徐州一己之力,短期内恐难以快速拉动区域的发展。徐州,需要更多的助力。

而在国家层面,支持的政策正在不断出台。

2021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此次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将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推动跨区域产业转移对接、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保合作,支持多省交界地区共建跨行政区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综合性消费平台,带动和促进特色消费发展。

也是在2021年11月,安徽明确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发展。

“中心城市”徐州,机遇和挑战哪个更大?

国家政策层面的定力、相关部委的增力、各省级的助力、兄弟城市的聚力和徐州的内力,“五力聚拢成拳”,徐州方能不断拉动区域发展快速前行。

同时,这也考验着徐州争取更多政策落地,把“定位”变成“地位”的能力。

文字:单亮 柳远

图片:仲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