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沿革与定位
舞蹈学专业于2005年批准设立,同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已有17届毕业生,共373名学生,目前在校生共95人。经过14年的发展,完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全学位教学系统,在舞蹈学教育领域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作为国内较早开设的舞蹈理论专业,舞蹈学专业具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全国知名专家以及一流的舞蹈教学环境。本专业秉承吴晓邦先生的舞蹈学学科建设理念,既注重本学科基础史论课程建设,又有独特的研究优势,在舞蹈形态学、中国当代舞剧研究、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编导基础理论、舞蹈评论、民族舞蹈学等方面有全国领先的教学成果和理论创新。
除此之外,舞蹈学专业以创建“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带动舞蹈学专业创国内一流。通过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形成舞蹈学专业办学特色,打造国内领先的民族舞蹈学研究方向和优势。通过舞蹈学博士点与舞蹈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整体提升舞蹈学专业的办学水准,力求以舞蹈理论研究为个性特色和立足点,培养一专多能、文舞相融、德才兼备服务于专业院校、普通高等及中等学校、各艺术团体、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舞蹈专业人才。
2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舞蹈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招聘和引进以硕士学历为基点,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21名,占本专业所有教师的72.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4名;具有教授职称的有5名,一级编导1名,副教授职称的有8名,副研究员1名,讲师职称的有9名,这既保证了教学团队的高层次,又提升了舞蹈学专业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本专业重视教学名师培养及名师团队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以及“传帮带”相结合的政策。其中引进了国家文化部艺术司、科技司原司长于平教授作为舞蹈学院院长,既协助本专业教师快速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又全力协助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此外,本专业支持教师境内或国外访学。现今舞蹈学专业至少有3名教师进行过国外访学交流,1名教师参加境内研修。她们在汲取滋养、开阔眼界和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为舞蹈学专业的学生传授更为丰富多元的知识。
于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1996年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曾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文化科技司司长。退休后被国家文化部聘为“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与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现被聘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著作及教材数十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舞蹈学科“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分支主编;发表舞蹈学、艺术学、文化学论文数百篇,其中由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达六十余篇。
专业负责人许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点《舞蹈评论》负责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教学名师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舞蹈学科“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分支副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艺术基金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江苏省级社科基金等省级课题4项;担任多部原创舞剧及舞蹈诗编剧;出版学术论著2部、独立编写教材1部、参编教材5部。学术及实践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多项。
舞蹈学系系主任叶笛,副教授,文艺学博士,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系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合作主编教材《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程》(上)》1部;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民族舞蹈学1》1项;论文研究成果入选全国“桃李杯”舞蹈展演等国家级、省级奖励多次;获“桃李杯”精品课获优秀组合表现奖;指导本科论文获得省、校级奖励4次、指导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项。发表CSSCI/北图核心来源17篇。
舞蹈学系教师刘忆,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讲课程:中国现当代舞蹈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身体语言、舞蹈教育学、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论文《试析吴地“水文化”对江苏民间舞蹈的影响》获文华艺术院校奖第9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舞蹈学术论文一等奖;参编高等学校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系列教材《艺术通识概论》、合作主编《江苏民间舞蹈教程(女班教材)》;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校级教育教学重点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多篇。
3
标志性成果
舞蹈学专业注重理论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团队的理论教师占比较高。2016年至今,本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多达10余项,省级项目多达30余项,举办舞剧研讨会5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40余次,发表演讲或论文10余次。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方面,加强本科课程中的理论基础教育,在专业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舞蹈学本科与硕士的课程联通性,为舞蹈学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舞蹈学专业推出了“南艺舞学丛书”项目(于平主编),已出版《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程》(上下)《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舞剧构思文学表达教程》《中外舞蹈思想教程》等、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三论》等高等舞蹈教育教学用书。《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实践史述》也即将出版。这些教材不仅应用于我院舞蹈学专业,还成为全国各大舞蹈院校的专业教材和重要的教学参考,推广和应用反馈良好。
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研立项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根据舞蹈学专业自身特色,本专业不断改善关于精品课程的设置,并打造了多门精品课程。2020年舞蹈学专业课程《舞蹈评论》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民族舞蹈学1》课程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4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21级舞蹈学新生汇报
5
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舞蹈学专业不仅有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平台、舞蹈学院图书资料室以及江苏民间舞实验室等优质条件和平台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南京小银星艺术培训中心、苏州市少儿艺术团等合作单位满足舞蹈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此外,本专业还依托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与国家艺术基金、北京舞蹈学院等建立联系,资源共享,进而打造独属南艺舞学专业的“立体化”数字影像资料库,供学生、教师学习、教学和科研。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已经召开了7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上海歌舞团舞剧创作研讨会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佟睿睿舞剧创作研讨会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周莉亚舞剧创作研讨会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万素舞剧创作研讨会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门文元无锡舞剧创作研讨会
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
6
专业建设和改革举措
发挥综合性艺术大学优势,将舞蹈学专业打造成为理论优势、综合能力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国内卓有影响的品牌专业。以创建“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带动舞蹈学专业创国内一流。
通过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建设长江流域“在地化”舞蹈教育,同时加强科研力量,建设国内领先的民族舞蹈学研究系统教学方案。
在教材建设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出版全国有影响的、一流的“南艺舞学丛书”;利用“中国当代舞剧中心”的平台优势,推进教材现代化转型,并建设舞蹈影像资料库。
在课程优化方面,突出史论特色,建立专业、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舞蹈学博士点与舞蹈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提升舞蹈学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准,把新一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舞蹈学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在师资建设方面,推动继续教育,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并加强实践教师团队的稳定性。继续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和“传帮带”的师资调配原则,提升教学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一专多能”,切实把新一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舞蹈学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学创新有机结合。
舞蹈学专业在校师生合影
参演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排舞剧《南京轶事》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活动
参加南京致远中学舞蹈进校园“身心舞蹈训练营”活动
参加“三代两助”论坛
参加淮安文化宫建党文艺汇演
参加江苏大剧院“心向党致青春”艺术展演活动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