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
01 专业沿革与建设愿景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创办和发展,依托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与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共同建立的教科研一体化平台,实施本科教学系科的统一建制、统一管理和统一教学。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6年,目前设有4个本科专业,3个公共课系部,是校内人文学科集中的教学单位。艺术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同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有6个博士生培养方向和7个硕士生培养方向。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是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以后,根据教育部新增设本科专业申请获批的专业。它以人文学院为教学管理平台,汇集人文学院和艺术学研究所优质师资,经过多年的教研探索,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艺术史论专业围绕国家高水平本科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持续推进发展。通过近年的人才培养实践进一步调整并完善了专业结构,明确了艺术史论是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教育的基本专业,其教学核心领域为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批评,兼及艺术跨学科、跨门类的多样性素养培育。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力求以历史的方法研究有关艺术的各方面问题,包括有关艺术的各种观念,由此达至理论的反思和具有哲学意识的思考,实现感知力、趣味、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培养。尤其是从具体的艺术现象中探寻艺术的普遍规律,探讨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分析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形式、特征及其沿革,熟知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史论的价值及其意义。
艺术史论本科专业以修业4年为基本学制,使专业教学与“博雅”教育相融合。特别是2018年以来,在“新文科”建设理念引导下,本专业注重“新文科”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注重通过文科与艺科乃至综合科技领域的融通与交叉,认识和解决专业自身的新建构与新发展问题。践行“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的准则,积极适应与推进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专业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注重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修订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课程实施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凸显大艺术背景下综合性理论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艺术史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建设成为理论基础雄厚、综合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全面,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专业。
艺术史论教师与同学参加2021年4月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年会”
省级一流课程《艺术学原理》翁再红教授教学现场
专业核心课程《艺术批评》叶康宁教授实践教学现场
02 师资队伍与教学环境
艺术史论专业融合人文学院和艺术学研究所的师资组成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支涵盖全艺术学科、顺应“新文科”教学理念的专任教师队伍。师资专业涵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其中,既有在学术界享有声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有学界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专业负责人,夏燕靖教授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其领衔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建构与文化创新研究”团队获评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专业专任教师中,谢建明教授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沈义贞教授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翁再红教授、张文珺副教授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李安源教授、翁再红教授、叶康宁教授、程雅娟教授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专任教师18人中89%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85%已获得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教师年龄梯队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尤其在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展示出了强劲的科研能力,近几年来主持承担并完成15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研课题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有数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赴海外访学交流。
艺术史论专业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又获得省级一流课程项目的建设立项、“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立项(纺织工业出版社)、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项目等,并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建立起多层次学术交流工作坊,与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图书馆等协作单位共同建立起实践教学平台等。
2019年参加“探赜索隐——艺术史研究中的他域探寻”第五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
学生合影
2019年师生参加“与造物游”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
专家合影
学生合影
师生参加2019年“从四海到七海——跨文明交流中的艺术对话”南京国际艺术史论研讨会
会议现场
2020年参加“互观东西,构学术巴别塔: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理论建构”第三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
学生合影
会议现场
03 专业特色与课程设置
艺术史论专业依托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平台,为本专业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建设大艺术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提供便利;校内史论方面雄厚的师资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培养“博雅”通识的人才和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提供了保障。
艺术史论专业课程设置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专家的认可。在专业教学上实行“基础为主,延伸为辅”的课程机制,建立起必选课、限选课和任选课课程群。理论、技法、艺术史基础课程分布在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则开设进阶综合课程,包括各类专题研究课。组建了较完善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体现出史、论、评结合,道、技并举的培养方向。专业任选课则让学生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广泛涉猎心理学、博物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在特色课程培育方面,建设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核心课程《艺术学原理》获评江苏省省级一流课程。
实践教学强调日常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校内外拓展,不仅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校内品牌系列讲座如闳约大讲坛、一品讲堂等为基点扩展学生实践。艺术史论专业师生积极参与人文学院和艺术学研究所历年组织承办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论坛:2015年、2019年两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历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2018年新时代的博物馆学国际论坛,历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2019年“从四海到七海——跨文明交流中的艺术对话”南京国际艺术史论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为师生创造更多学术交流机会,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学术视野,将课堂教学与前沿学术熏陶有机融合起来。
人文学院讲座组图
李安源教授主持“闳约大讲堂”活动
沈义贞教授主持学术讲座“最忆是江南”
04 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
艺术史论专业以现有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团队为基础,响应教育部建设“新文科”的号召,依托本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办学优势,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建立一个对各门艺术宏观观照的理论学科。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为基层文化艺术机构、教育部门以及现代多种宣传媒体培养熟悉各艺术门类、知识面广,具有综合思考和运用能力、“博雅”通识的通用人才;另一方面为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后备力量,从事艺术史论专业教育和研究的专门人才。
近几年,通过有序建设,艺术史论专业涌现出一些教学成果:建设省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项,跨院系联合搭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6个,如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文物保护科技教学实验中心、艺术学数字信息资源平台、艺术研究资源库及学术成果分析平台等。在“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艺术评论比赛中,艺术史论专业学生获得了省级以上立项和奖励,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艺术史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升学的路径广泛。就业方面,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国家各级文化部门、中小学及企事业美术馆、画廊工作;升学方面,每年均有优秀学生获得保研资格,或是考取本校和外校研究生,以及赴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高校深造。毕业生的总体回馈信息良好。
艺术史论专业学生获奖证书
本科生刘露获得大学生影评大赛奖项
本科生宋嘉禾获得“挑战杯”省赛荣誉
2017年艺术史论专业师生赴杭州参观考察
2019年艺术史论专业参观中国丝绸博物馆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