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秋子》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秋子》

《秋子》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二幕五场歌剧《秋子》的剧本是剧作家陈定根据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大公报》刊载的一则消息《宫毅与秋子》编写的:

一对日军夫妻,因厌战和不堪凌辱,双双自杀于扬州的绿杨旅社。一天,有位日军年轻士兵宫毅要慰安所提供一名军妓。晚上,当这位士兵和慰安所提供的军妓见面时,相互惊呆了。原来这名军妓秋子是这位士兵的妻子,就在这位士兵征召入伍充当侵华工具来到中国时,他的妻子也随之被征为慰安妇来到中国,想不到竟在扬州绿杨旅社(慰安所)见面,彼此悲喜、愧悔交加,抱头痛哭,各自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因反对这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最后,双双自杀于绿杨旅社。日军司令部怕影响士兵情绪,随即悄悄地处理了这起事件,但还是不胫而走。《大公报》最先报道这则消息,1939年,陈定在《群众周刊》上看到了同样的文章,于是创作了剧本《宫毅与秋子》。

歌剧研究专家满新颖曾在他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近现代歌剧史》中指出:

“以歌剧思维的严格意义衡量,国统区诞生的真正完整又具有广泛影响的大歌剧只有一部——二幕五场歌剧《秋子》”。

《秋子》由南艺校友黄源洛谱曲

1939年11月,上海美专音乐系毕业的黄源洛对这个歌剧脚本作了分析后,将原作的对白以宣叙调音乐形式谱曲,并改名为歌剧《秋子》。

作曲和配器则历时八个月之久,一直到1940年11月才定稿。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秋子》

1929年9月,黄源洛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修提琴,后改理论作曲,曾从黄自选修理论和作曲。在校期间黄源洛摹仿西欧歌剧创作了儿童歌剧《名利图》获得成功。

1931年7月黄源洛完成学业,成为上海美专第十届毕业生,参加集美歌舞剧社及左翼剧联“五月花剧社”。

《秋子》唱词作者臧云远(曾任南艺副院长)

臧云远 ,笔名季沅、辛苑。山东蓬莱人。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秋子》

1932年参加中国作家左翼联盟,在日本曾任东京《杂文》、《质文》文艺刊物编委,回国后历任汉口《自由中国》主编,重庆全国文协创作员,华东大学教授、艺术系主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兼艺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诗集《炉边》、《云远诗草》,诗剧《苗家月》,长诗《静默的雪山》,组诗《延安灯火》、《红岩九歌》、《臧云远诗选》、《文苑拾影》,大型歌舞活报剧本《法西斯丧钟响了》(合作)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秋子》两位主唱是已故副院长黄友葵高足

莫桂新和张权两位男女主演是音乐界一对著名的伉俪——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声乐系黄友葵教授的两位高足

(黄友葵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系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黄友葵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系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秋子》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今和平电影院)首演

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秋子》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今和平电影院)首演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秋子》

建国前,《秋子》的公开演出前后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共计52场之多。1942年,该剧的简谱本出版发行。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