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两会观察 | 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为什么是宜兴?

无锡两会观察 | 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为什么是宜兴?

无锡两会观察 | 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为什么是宜兴?

3月16日,无锡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拉开帷幕,代市长赵建军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了无锡市新一年的重点工作,“科技”、“创新”、“产业”等成为发展关键词,而位于太湖西岸的江南水乡宜兴,也被屡屡提及。

“宜兴市获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支持宜兴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化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满满的“宜兴元素”,阐明了宜兴新一年的重点工作,也对锡宜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赵建军在参加无锡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宜兴代表团审议时所说,“宜兴兼具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空间优势,发展潜力大、后劲足”。而以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为指引,今天的宜兴,已经将“小目标”投向了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

撰文/张慧

企业强则政府强、产业强则宜兴强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苏轼笔下佳山秀水、买田终老的“阳羡”,便是今天的宜兴。这座千年崇文的江南古城,同样也是一座山水相拥的陶瓷之城,一片钟灵毓秀的文化热土。7000年的制陶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江南文化,也为其经济、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古江南繁盛之地,既有开放包容的江南文化源远流长,也有蓬勃特色的产业经济作为支撑,宜兴自然也不例外。作为苏南板块的重要成员、沪上经济的重要腹地,宜兴长期跻身全国百强县十强,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2021年,宜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2.17亿元,突破2000亿元,可比价增长8.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4347.83亿元,同比增长25.8%;固定资产投资545.40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列无锡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62亿元,同比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9亿元,同比增长11.6%。

而随着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展开未来“美丽无锡”的建设蓝图,加速推进锡宜一体化建设的宜兴,也被赋予了更多使命。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3月16日下午,无锡市政府代市长赵建军到宜兴代表团,与代表们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他从国际化、产业项目、数字化、城市环境四个方面对宜兴新一年工作提出期许,明确要“把推动企业国际化作为加快城市国际化的重中之重”“攻坚重大项目,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导入力度”。

面对代市长的新期许,宜兴早已以“企业”为突破口,展开了行动。2月7日,春节假期结束的第一天,宜兴召开2022年全市企业发展暨双招双引大会,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在会上明确了“企业强则政府强、产业强则宜兴强”的新一年发展路径。

实际上,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宜兴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一直在其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宜兴长期占据全国百强县前十的重要支撑。目前,宜兴拥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4家,在全国同类城市处于领先水平。全市6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社会就业,都来自民营企业。

而宜兴之于企业的重视,不仅在于企业本身,也在于通过企业为城市集聚的产业项目、人才资源所构建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宜兴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生命健康产业实现从无到有,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集聚成链。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加速布局,而产业的融合崛起同样也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今天的宜兴,已经进入了科创引领、数字经济、“双碳经济”、开放融合、安全发展的新时代,想要在新时代实现综合实力全面跃升,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路径显然并不能满足城市所需,持续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正如封晓春在“新春第一会”上所说的那样,面对新时代,宜兴既要推动现有产业转方式、提质效,夯实上一轮发展打下的经济基础,又要抢占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风口,奋力调结构、增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走在全国县域发展最前列。

激活人才、科创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之于宜兴,在探索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最大的依仗便是——科技创新。封晓春曾在全市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宜兴发展质变和跨越的关键、“十四五”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1年,宜兴上榜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七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6.5%,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累计雏鹰企业达140家、瞪羚企业114家、准独角兽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比增长8.46%,上市人才企业6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38.5万。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宜兴对科技创新的不懈深耕,与之密不可分的,还有人才资源的加速集聚。

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把人才、科技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推出了“陶都英才计划”,设立首期1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五年5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成了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中宜生态土研究院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江南大学宜兴研究院等在建及拟建研发机构3家,集聚了高层次人才5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多个,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只。

宜兴市委人才工作暨科技创新大会,图片来源:宜兴融媒

宜兴市委人才工作暨科技创新大会,图片来源:宜兴融媒

同样的,人才与科创也是宜兴2022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月25日,宜兴召开市委人才工作暨科技创新大会,发出进军科创时代的动员令,明确要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加快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创新之城。

落实到行动上,宜兴更是集全市之力,实施“科创宜兴”建设“331”行动计划,即实施科创载体储能、科技招商扩能、开放合作赋能3项攻坚突破行动,主导产业高新化、科创企业集群化、科创人才国际化3项争先创优行动,以及科创服务保障1项强基固本行动;同时,全力构建“2+3+N”的产业体系,即:电线电缆和环保两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三大新兴产业,以及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等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衡量一座城市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做得如何,且看施策与行动便能知晓一二。

日前,宜兴发布《2022年市委人才工作要点》,通过系统集成人才、科技、金融、产业等措施,持续打响“才荟兴宜、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旨在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创新服务”的举措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下一阶段,宜兴也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引得进”“落得下”“用得好”“留得住”等要求,制定出台“‘科创宜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2022年宜兴市科创载体建设实施方案”“宜兴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等,加快构建全市科技创新“1+N”政策体系。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然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单打独斗”,更要善于借势借力,实现政府与各类主体的群策群力,聚力引智、助力发展,宜兴深谙此理。

例如,在政校企合作上,宜兴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39家国内重点高校院所缔结战略合作关系,正全面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头号工程”;在推进以企引才道路上,宜兴也重点研究企业、社会化招才引智相关激励政策举措,对引才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

而在宜兴广聚天下才的同时,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每年优化调整的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以及事无巨细的公共服务和全面完善的生活配套,安放下了每一位来宜人才的梦想与荣光,让人才在宜兴真正实现了招得来、留得下。

今天的宜兴,正围绕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创新之城目标,全面激活人才、科创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一幅“才以城聚、城以才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开辟县域拥抱国际化的新路径

进入2022年,宜兴明确了“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2021年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在宜兴调研时提出的明确定位和重大战略。

而实际上,对于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宜兴的区位、体量、产业、生态、人文等优势都十分明显。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区位上,宜兴地处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几何中心,与沪宁杭都有直达通道,不仅能代表无锡通达长三角,也可直接对接三市的国际资源,充当三市融合发展的中继点。而超过2000亿元的GDP和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甲的经济实力,都是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

产业方面,宜兴拥有千亿级的电线电缆产业和全国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目前已建立了15家国际化产学研合作体,吸引7位外籍院士入驻,辅以相继落户的红牛、阿斯利康等国际知名企业,也成为宜兴承接国际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底气。

与此同时,厚植的文化优势,极大地扩大了宜兴的国际影响力。紫砂是宜兴与世界交流的一张金色名片,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走出过32位两院院士、100多名大学校长、万余名教授,也曾涌现了徐悲鸿、吴冠中、周培源以及沙祖康、丁俊晖等一批国际知名的杰出代表。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宜兴市委宣传部

可以说,“国际化”早已融入了宜兴发展的每个领域,面对“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最新城市目标,宜兴也迅速明晰了发展蓝图与路径。

年初,宜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际化、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国际化、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以“当年快速起步、三年初步见效、十年基本建成、未来持续奋斗”的行动纲领,描绘出了一座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新兴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际开放城市的城市轮廓。

立足实际,宜兴明确将从科创国际化、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和人的国际化5个方面,加快推进国际化建设,实现国际化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加强国际化科创人才招引、国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城市治理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小目标”。

纵观国际化城市的千姿百态,宜兴正将国际化格局与标准融入宜兴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独具宜兴特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而这也正是当下宜兴,所追求的县域国际化建设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