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师夫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南京教师夫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往年您客居他乡,中秋佳节,您仰见明月,俯想故乡,思念爹娘。但是,29年中秋,我相信您又多了一个琼妹的念思了。啊!到那时我只有低吟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泛黄的宣纸上,娟秀的小楷记录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这是1940年10月,一位南京姑娘写给远在桂林恋人的一封书信,被精心保存至今。

近日,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百年华诞·百件珍档——红色百年南京印记”档案征集活动再添硕果。已故教师夫妇徐云震、吴秀琼的家人,将父母一生的书信、日记、书刊等十几万字资料捐赠给南京市档案馆。

翻阅这些材料,仿佛重现了两人从青年到耄耋之年的一生,让人们对“岁月”一词有了更深的感悟。

战乱年代 相知相恋

据徐云震次女徐竹介绍,父亲自幼勤奋好学,19岁自南京栖霞乡村师范毕业后到仙鹤门小学任教,结识了17岁的插班生吴秀琼。“我母亲此前在报刊上读过‘伯斯’的文章,后来得知‘伯斯’就是我父亲,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在徐云震鼓励下,吴秀琼小学毕业后考入当时的南京市立简易师范科。

然而相识相恋不久,1937年日军来袭江浙一带,徐云震被迫离开南京,追随恩师在桂林、贵阳、昆明等地辗转。吴秀琼因患了伤寒,只能和家人逃到六合,两人由此分离。

十年遥望 书信传情

颠沛流离的十年中,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徐云震(又名徐鸣)将每一封书信都精心保管起来,起名叫“鸣琼鸿简”。“这些信件,是父亲当时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徐竹介绍说,父亲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继续学业,并积极参与爱国学生活动,此次捐赠档案中也有不少当年保存下来的传单和报纸等资料。

由于吴家多次搬移,吴秀琼收到的书信大多遗失了。如今留下来的有75封,时间从1940年至1947年,每封信少则一两页,最多14页。信中既有爱人之间的牵挂、生活琐事的商量,也不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对时事的看法。1945年12月,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吴秀琼非常担忧,连续写了4封信关心徐云震是否遇险。

1948年2月1日,徐云震和吴秀琼终于在南京结婚了。当年刊登结婚启事的报纸、亲朋贺喜签名的红绸,都成为他们的珍藏。

亲朋贺喜签名的红绸

投身教坛 敬业奉献

两人结婚后,徐云震先后在南京碧峰寺小学、二女中、六女中、二十五中、南京市师范学校、宁海中学等任教,后来又在三十三中图书馆担任馆长直至退休。吴秀琼则先后在琅琊路小学、北阴阳营小学、渊声巷小学、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等任教。他们留下的日记、教学笔记,记录了两位普通教师是如何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兢兢业业奉献一辈子。

“我父亲做班主任的时候非常关心学生,有的学生评语能写一千多字。学生也非常尊敬他,很多年都保持着联系。”徐云震的长女徐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不仅如此,她和父亲还合力编著了一本《常见错别字考辨》。“那时父亲已经70岁了,每天在各种报纸、文章里翻找错别字,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去编辑这本书。”这本书用了近7年时间编撰,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年10月,恩爱一生的两位老人获南京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园丁金婚纪念”证书。遗憾的是,这一年12月,吴秀琼离开了人世;2015年,98岁的徐云震也溘然长逝。

徐梅和徐竹两家人历时近一年,将二老的档案整理好捐赠给市档案馆。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这批档案时间跨度大、种类多样、数量众多,以普通人生活工作的视角折射了社会重大历史背景。徐家人表示:“两位老人经历了抗战到新中国建设的近百年,始终坚定、善良、乐观,希望后辈能从中了解百年历史、薪火相传。”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八千里路云和月,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愿中秋,人间团圆!

原标题:南京教师夫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来源:金陵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