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林散之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林散之

在浦口区档案馆馆藏中,有一份“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发言提案手稿,是其当年在江浦县人代会上关于水利防汛的发言。

如今发言稿纸虽已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笔画之间流露的都是林散之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关切之情。

今天带您从档案中了解林散之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1955年6月林散之在江浦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二次会议 上关于抗洪防涝问题的发言提案手稿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三痴生"

林散之作为饮誉世界当代艺术家,尤以草书见长,被称为“草圣”。因迷于诗、书、画,遂自号"三痴生"。林散之曾师从清末进士张栗庵学古文诗辞、书法,张栗庵谐"三痴"之音,为其改名"散之"。

中国书画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方文化瑰宝,而谈及近现代书画家,那林散之定是不可抹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启功先生曾称:“出入汉魏,放笔为草,纵横上下,无不如志。”

郭沫若先生有言:“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赵朴初先生有着更详细的论述:“远绍二王、颠素,近接明清诸贤......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之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日本书法名家青山衫雨曾表示:“中国书法有林散之,是中国的骄傲。”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

林散之《天生成佛》

林散之《秋景山水》

副县长

在世人刻板印象中,艺术家可能是超然世外,乘物以游心的理想主义,但林散之却不然。

1951年林散之被选为江浦县(今浦口区)人代会常委。

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当时的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林散之在当时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工作。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其间他不负重托,为江浦县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洪救灾工作皆做出了杰出贡献。

水利专家

1954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长江下关水位高达10.22米。林散之下到防汛抗洪一线检查巡视,水里来,雨里去,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群众加高江堤。为支持护堤抢险,他还把家中心爱的树竹砍去护堤。

最终因江水太高,有多处埂段决堤,造成破圩。形势危急,江水浊浪滔天,翻滚而来,内河堤被汹涌的江水冲塌,缺口逐步扩大,水流更加汹涌。此刻,时年57岁的林散之仍在堤边艰难跋涉,渐觉体力不支。幸得在慌乱中被村民发现,十几个青年冲至其侧,护卫着他冲出缺口险境,得以脱险。晚年的林散之还仍惦记着这份救命之恩。

灾后他经过调查研究,起草了2000多字的发言稿提议加强水利建设,在1955年3月召开的江浦县首届二次人代会上作了发言。

他从满清以来历史上发大水与赤旱的旱涝交错规律,和自己过去在乡下圩区任圩董事治圩的救灾经验中,提醒人们不能麻痹大意,灾后要把防旱、抗旱与防汛密切结合,统筹实施,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与利益得到保障。

1955年春,林散之取材其切身经历,饱含热情、酣畅淋漓地创作了巨幅国画《江浦春修图》长卷。反映了新社会人民以集体的力量克服自然困难的伟大气魄,其意义已超出了画本身的价值,弥足珍贵。

林散之《江浦春修图》

▲国画《江浦春修图》长卷,长237.5厘米,宽33厘米,画卷以人物为主体,以万里长江和沿岸群山为背景,用的是横贯江浦沿江大堤全景式构图和半工半写的技法来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作品,有笔墨传统,有生活情趣,有时代风貌。全画共画了各类劳动者635人,其中赶毛驴的10人、牧牛的13人、看田的1人、耕田的4人、挑柴的11人、挑货郎担的2人、烧窑的6人、画家2人、干部9人、邮递员1人、行船的12人、炊事员7人、民工打夯的9组72人。另有水牛16头、黄牛1头、毛驴40头、自行车2辆、木船27艘、轮船2艘、木筏1个、房舍53座、电线杆11根、工厂1座。林老当时也在抢修圩堤的行列,因此他把自己也融入在这幅画中。

原标题:你所不知道的林散之

来源:金陵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