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与他眷恋的南京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刘伯承与他眷恋的南京

南京黄埔路2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大院内一片碧绿的苍松翠柏丛中,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这里安葬着共和国元帅刘伯承的部分骨灰,元帅一生戎马,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唯独对南京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走马上任

担任南京解放后首任市长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门楼,南京解放!

5月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召开了随军南下干部与南京地下党干部会师大会。

“我们要把革命进行到底,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建设人民的新南京,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在没有发言稿的即兴讲话中,刘伯承激情满满。

在这次会议上,中共南京市委宣布成立,刘伯承任市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刘伯承任市长。

从恢复生产入手,将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和其他厂矿企业尽快复工,解决工人和市民的就业问题,安定人心;果断地整顿金融市场,打击特务、奸商的破坏活动,同时清理散兵游民,给予适当安置……

刘伯承主政南京后,虽然公务繁忙,但他始终不忘深入基层。仅1949年5月13日至18日的6天之内,就召开了工人、学生、文化界、工商界座谈会近10次,直接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士对南京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他说:“我们说依靠工人、联系群众,但工人是否一定让你依靠,群众是否一定让你联系,这就必须加以主观的努力,贯彻我党正确的政策,把工作做好,造福于群众才行。这就是说,要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就要解决群众必须解决的问题。古人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其意也在于此。”

1949年7月中旬,刘伯承率领第二野战军挥戈西进,指挥解放祖国大西南的战役。

主动请缨

创办南京军事学院

1950年7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创办军队院校的问题,会议确定全军要首先创办一所综合性陆军大学。

刘伯承得知此消息后便写信给党中央,恳请辞去司令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愿去办学教书。

他在信中写道:“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很快,党中央同意了刘伯承的意见,校址选定在南京黄埔路,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委任刘伯承为院长兼政委,并由他主持筹建工作。

1951年1月,刘伯承(右)和陈毅在军事学院开学典礼上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宣布成立,大批既有军事学识,又指挥过战争的优秀干部担任了学院的各级领导和教员。毛泽东对军事学院的成立评价很高,说这“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

在军事学院成立大会上,刘伯承说:“我以十分的敬意与荣幸来宣布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成立,公元1951年1月15日这个日子,从此即成为我们军事学院创办的纪念日。”

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南京军事学院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中心,不仅为我军培养了大批高级指挥员,还为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0世纪50年代末,刘伯承离开南京军事学院。在南京近7年的时间里,刘伯承为治军办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中级指挥员,为我军海空军及其他兵种的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说:“他在军事学院的许多建树,对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至今仍有重大作用。”

刘伯承虽离开南京,但心却牵挂着这块土地。1986年10月,弥留之际的刘伯承特别叮嘱身边的同志,希望将自己的骨灰一部分撒在养育他的祖国山川大地上,另一部分安葬在他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内。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今年是刘伯承元帅诞辰129周年。

正如刘伯承对南京的眷恋,南京亦永远铭记解放后的首任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