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江阴:全力建设天更蓝 水更清 城市更绿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无锡江阴:全力建设天更蓝 水更清 城市更绿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阳春四月,江水泱泱,岸畔葱茏。建设中的江阴窑港口“鸟岛”春意盎然,江滩上芦苇悄悄绽出嫩芽,在风中摇曳,不时有灰鹭、红隼、黑翅鸢等珍稀鸟类从头顶掠过。摄影爱好者于建新经常流连于此,“好生态引得候鸟来,更为我的照片增添了灵动的感觉和丰富的素材。”

雏形初现的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绵延7公里的芦苇荡,为鹭类及雁鸭类提供栖息、觅食之地的“鸟岛”……江阴在打造长江大保护示范平台的同时,融入湿地生态旅游元素,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图片

绿色,是江阴的“城市底色”;生态,是江阴孜孜以求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依江而建、因江而兴的江阴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加快推进“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涵养优化生态宜居环境,着力推进长江大保护,以“禁与放、治与建、进与退”的执政智慧,全力建设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绿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禁”与“放”:

一场从“禁捕”到“放流”

到发放“生态券”的全域生态修复

“原来是每天驾船出港捕鱼,现在是每天驾船在港内巡逻。”临港开发区申港街道滨江村的护渔员宋华坤,是土生土长的“江边人”。他说,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眼看着长江沿岸环境一天天好转,很有满足感。“这几年,原来浑浊的长江水清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鱼也多了起来。”宋华坤的喜悦洋溢在脸上,“现在有更多的人理解我、支持我,和我一起保护母亲河。”像宋华坤一样,长江江阴段有78名护渔员自发值守长江护渔岗,常态化开展长江护渔行动。

图片

除了渐入人心的“人防”,江阴还在长江江阴段构筑起一张以“江盾平台”为主的技防网。前不久,两名捕鱼者趁着黑夜在长江江阴段老桃花港口钓鱼,10分钟不到就被附近的巡防员抓个正着。市公安局水警大队副大队长吴涛“揭秘”:效率如此之高,是因为2021年启用的“江盾平台”为长江禁捕打开了“天眼”,把公安、海事、水利、渔政、交通等部门以及码头企业的600余套感知设备集结到一张“网”上,大大提高了现场执法效率。随着“江盾平台”二期建设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扫除监管盲点,不断强化沿江岸线数字化禁捕监管。

图片

既要做好禁捕工作,更要注入源头活力。江阴在开启“十年禁渔”最强模式的同时,已经连续20年开展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鱼苗超过1.7亿尾。通过“禁”与“放”的双向奔赴,江阴全力修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家住申港街道滨江村的殷某,曾因非法捕捞水产品而受到刑事处罚。自从参加了由市人民法院组织的集体放流活动,他对保护长江母亲河有了更深的理解:“将罚金变为生态修复金,这样的弥补很有教育意义。现在,我时常会带着孩子到江边走走,看鱼虾跃出江面。”从2020年起,江阴启动建设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鸟类栖息地建设工程,建设经费主要为市人民法院在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中当事人自愿交纳或执行到位的生态修复资金。

图片

“最近,我们在进行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时,发现了野生河豚鱼幼苗,近20年内这是首次,可以预见长江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好。”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冰清说,该企业将运用科技力量,加大科研投入,探索发展长江鱼种现代化养殖繁育技术,更好地保护长江及其水生生物多样性。

图片

创新走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2021年,《江阴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社会团体还是个人,只要在原来的土地上打造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产品,经专家评估后,就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生态券,从而实现生态空间的占补平衡。

为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江阴还不断探索丰富生态券交易方式,如将生态券用于银行抵押,或引入社会资本,将收储的生态券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通过入股等方式进行衍生交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

图片

令广大市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场山体生态“修复术”,让近千米长江岸线实现还绿于民。北临长江的长山是江阴市域内原有的十几座山体之一,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采方式不合理,曾造成山体凌乱不堪、环境破坏严重。江阴高新区利用4年时间进行山体生态修复,种植树木2000多棵,绿化面积高达20万平方米。如今的长山,一边是浩浩江水,一边是满目翠绿,成为长江沿岸一道独特风景。

目前,江阴已全面完成20个沿江10公里范围内废弃宕口的修复治理工作,实际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9公顷,完成率100%。

“治”与“建”:

一条“生态绿廊”

串起江河“城市T台”

“‘一口一牌、一牌一码’,只要坐在电脑前就能对157个排污口一目了然,为今后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临港开发区利港街道环保科科长赵忠山告诉记者,原先,大量排污口同时承接了生活污水、企业废水、雨洪水,在完成辖区内入江入湖排污口竖牌、监测工作后,污水来源全都理顺了。

图片

多措并举,长治出长效。为守护好一江春水,江阴持续加大对入江排污口的检测溯源,先后出台了《江阴市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工作方案》《江阴市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分类施策、严格落实,深入推进入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提升了长江、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关闭家庭式畜禽养殖场2000余家,整合成占地269.56亩的10家环保型规模化养殖基地,并对周边企业进行全面排查,通过控源截污、完善管网建设、建设人工湿地、扩展湿地缓冲区等措施,提高了入江河道水体水质。

图片

在强化“治”的同时,江阴更加注重“建”。近几年,江阴主动调整港口功能,将码头、工厂、轮渡等生产岸线退让搬迁,将省政府批复的23.4公里港口岸线主动压缩到16.85公里,腾出滨江空间,造绿地、建公园,船厂公园、鲥鱼港公园、韭菜港公园、黄田港公园已经串联成片。

江阴还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围绕锡澄运河做文章,大力建设集休、娱、乐、购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景观带和都市型绿道公园,同沿江“生态绿廊”一起构成江阴“城市T台”,襟江带湖、辐射全域的“一核两轴五片多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框架格局雏形初现。

图片

昔日吊机林立、船运繁忙,现在花草繁茂、芦苇密布,江阴主城区寸土寸金的生产岸线逐渐变成生态岸线、生活岸线。长江江阴段生产性岸线占比已从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下降了24个百分点。“原来沿江都是厂房、码头,只能远远地看到江。”澄江街道黄山村村民李惠娟说,“现在可以到江边吹风,在公园散步、跳舞,很惬意。”

图片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先知。前些天,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还在江阴老桃花港发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这也是湿地保护小区环境转变的最好见证。沿江湿地鸟类种数增加、首次发现震旦鸦雀、鹅鼻嘴公园附近长江水域连续5年出现江豚戏水的身影……物种的丰富及回归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晴雨表”。

图片

随处见景,四季有花,在临江看江中感受“春江水绿”,这样的美好愿景正在江阴逐一实现。2021年,锡澄运河公园样板段东岸、八字桥公园、应天河风光带建成开放,蟠龙山公园一期顺利开园,全力打造面向全体市民的开放和共享的休闲活动空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率79.2%、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首次达到100%,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高于全省、无锡平均水平。

2021年年初,江阴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扎实推进美丽江阴建设的决议》,将每年的8月15日设定为“江阴生态文明日”,以法定程序固化生态日,动员全市各界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进”与“退”:

“一湾一谷一区一港”

巧转腾挪积蓄绿色动能

作为滨江之城,江阴如何展现在长江大保护中的作为?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江岸边,看进退之间,江阴如何巧转腾挪,在坚持绿色发展中播好产业“生命种”。

道路笔直洁净、绿化生机勃勃、厂房整齐有序……行走在春日里的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仿佛步入了绿意盎然的工厂花园。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曾经是环境差、面貌旧、“散乱污”企业扎堆的纺织老厂。为了保护一江清水,江阴高新区着手对启星实施“腾笼换凤、产业优化”改造,一家家工业绩效低下企业搬离,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纷纷进驻。

图片

高端进、低端退,在长江大保护面前,唯有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才能腾退化解旧动能,为新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而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嬗变,是江阴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退,干净利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江阴聚焦产业转型,巧做“加减乘除法”,2016年至2021年,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4312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1家,“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现象得到杜绝。为一改过去码头林立“临江不见江”的尴尬,江阴还主动调整港口功能,将码头、工厂、轮渡等生产岸线退让搬迁,扬子江船厂、振华港机等大批企业全部退出沿江区域。

进,毫不迟疑。从2021年起,江阴积极打造零碳开发区,全面整合沿江港口码头资源,启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档产业发展质态。2021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2016年末增长123.9%。“加减乘除”为江阴高质量发展甩掉了旧包袱,蓄积了新动能。

图片

进退之间,更是为了整装再出发。科创引领成为江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江阴充分放大“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政策效应,以“工改”有序腾退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用地、提升亩均产出水平,通过加快引育一批高质量科创载体,推动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全力打造科创新高地。霞客湾科学城建设拉开帷幕;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等落户江阴;“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2.0提档升级……

今年,“科创江阴”亮点频现:创新推出“科创江阴”IP,成立“霞客湾科学城管理办公室”,以绮山湖科创谷为先导区,以霞客湾科学城为战略支点,聚焦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三生联动”,打造智慧互联、绿色生态、青春时尚、未来科技的“一湾一谷”,将为江阴高质量发展蓄积更澎湃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