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博物馆:稀世珍宝众多 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江苏
江苏 > 文旅 > 正文

泰州博物馆:稀世珍宝众多 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

作为城市“有形历史”的博物馆

不仅记录着她的发展足迹

也承载着她的历史文化

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关于泰州博物馆

图片

泰州市博物馆一个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丰富,有各类馆藏近万件。其中已经经过鉴定的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一千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6件,如南朝青釉罐、青釉莲纹十系罐,二级文物116件,如汉鎏金神兽纹铜镜、明驼黄色绣孔雀补子八宝花缎补服。

泰州市博物馆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宝贝,我们来看看吧——

麋鹿骨骼亚化石

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具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呈土红色,长约200厘米,肩宽100厘米,鹿角上还有隐隐约约的刀痕,让人无法将目光移开。

图片

1976年的某一天,泰州南郊寺巷戚庄附近的一位村民在平地开挖向阳河时,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好似树根状的东西,往下挖,一个带角的鹿头骨架露了出来。不知道这些骨架是什么来历的村民们将它们送到了当时位于北城门的泰州市博物馆。

最终,经过专家鉴定,这具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距今已有6000多年,而且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化石。

在修复过程中,当按照解剖图拼接好74块麋鹿化石后,专家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麋鹿化石缺个尾巴。最后,专家们建议到菜市场买了一条又大又粗的猪尾巴,放到锅内炖烂后剔出骨头,将其“以假乱真”安装到化石骨架上。

为什么要用猪尾巴来替代?面对许多人的疑惑,专家们解释:鹿科动物的尾巴大多比较短,一般只有10多厘米。但唯独麋鹿的尾巴很长,形状类似驴尾巴,足足有30厘米长,可达到身躯长的1/3。这是与它生活在沼泽湿地上有关。湿地环境的吸血蚊虫比较多,长长的尾巴可以驱赶蚊虫。泰州地区驴又少见,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猪尾巴替代。

1986年5月12日,世界上第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化石修复成功。

这件麋鹿骨骼亚化石标本的出土告诉人们: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是一片滨海的水网平原。这里气候宜人、水源充足、草木茂盛,成群的麋鹿与最早的泰州先人在此曾经共同生活过。

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

这件“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就是在墓葬里发现的,是墓主人徐蕃的官服。徐蕃为明弘治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副部长。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因反对宦官刘瑾一度遭贬,后重新启用。徐蕃死于嘉靖九年(1530年)。

图片

这件出土的“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三品补服,衣长131厘米,两袖通长242厘米,面料是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是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这件补服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前胸和后背各缀的边长为39厘米的空绣孔雀纹补子,堪称明代暗花缎的优秀作品。

目前泰州已出土明代服饰300余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件明代三品官服“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在我国现存明代服饰中,三品官服较为罕见。我市出土的这件孔雀纹补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人民画报》在刊载“中国历代服饰”时,就是选用这件补服。故宫博物院研究服饰的研究员看到后,认为其代表了当时我国织造业的最高水平。日本在编写有关世界珍贵文化遗产教材时,曾委托我国文物出版部门专程来我市拍摄这些服饰资料。

黄青釉莲瓣纹十系罐

罐高29.3厘米、腹径28.8厘米。在罐的肩部,附有4个双条形竖系和6个桥形横系(“系”,穿绳子的扣眼)。泰州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这件青釉莲瓣纹十系罐釉色青中泛黄,釉开细纹片,挂釉处呈黄绿色玻璃状,晶莹明亮。胎质白色,虽有掺砂,仍较为细腻。造型规整,制作精细。

图片

它的特别之处就是罐的肩部的这4个双条形竖系和6个桥形横系,尽管罐子体积较大,装满物品后更重了,但通过这些系,可以方便地穿上绳子。而从竖系与横系的位置看,当年一定是有特定的穿绳方式,可以又稳妥又省力地提起来。这个罐子堪称实用与装饰巧妙结合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当年瓷器工匠的聪明才智。这个罐子,施釉并未到罐底,大约只到罐身五分之三的地方,这可能是当年工匠结合罐子的用途,有了特别的考虑。

十系罐瓷世间稀有!迄今为止,全国只发现3件,江西发现过1件,咱泰州出土2件。

上世纪70年代,原泰西公社(今属九龙镇)鲁庄一农民,在离家不远的地里挖土时,挖到了一只大瓷罐。文物专家根据罐里的“太货六铢”方孔圆钱和罐上的莲纹,认定这个青釉莲瓣纹十系罐为南朝时的遗物。青釉莲瓣纹十系罐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作为青瓷珍品,赴日本展出。

鎏金神兽镜

有关琴师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千百年来,他们成了“知音”一词的最佳代言人,谱下一曲高山流水的佳话,让人艳羡。在泰州博物馆,就收藏有这样一件特别的铜镜,镜背,你可以发现“伯牙”与“子期”的身影。

图片

这面铜镜名叫鎏金神兽纹铜镜,铸于东汉,圆形,直径14.3厘米、厚0.5厘米,青铜质。于1958年出土于江都。这面铜镜的特别之处全在镜背上,背面图案全部采用高浮雕手法,立体感很强,图案鎏金,虽有剥落,但残留的金黄色仍然熠熠生辉。中间有一扁圆形钮,上有线刻花纹,四周有连珠形钮座,钮座上下左右为浮雕神像。

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浮雕上面两人相对而坐,就是演绎高山流水之情的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奏琴,右侧垂首聆听的是钟子期。他们左右两边对称各有一个双臂化作羽翅的神像,大约就是神话中的不死仙人王子乔。浮雕下面一组,中间是汉镜中大名鼎鼎的西王母,两旁站立的是其侍臣。每组神像之间都有一只神兽,是传说中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千山雪涨图

这幅《千山雪涨图》是一件绢本作品,长180厘米,宽102厘米。画面右上方高山突兀,峰峦层层叠叠,云层在高山的下方缭绕,山头在云雾中出没。与之对应的左下部则是近景坡石,参天古松盘曲其上,山间清泉潺流其下。高山与近景间一条大河自远方逶迤而来,就在这山石、古松、大河之中,画家又“安排”了四处应景人物屋舍,仔细看,你会发现,这四处分别是河中的孤舟旅人,高山密林中的庙宇空刹,近坡上的小楼文士以及山涧木桥上骑驴的主仆三人。而在这四者中以小楼文士这一景最为详实,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底层只露一角,二楼的门和窗敞开着,文士倚坐雕栏,裹巾披氅,神情安然地探出头来,观山赏景,成为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图片

景色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画面左侧,留有画家题款的两句诗:何人独倚东楼坐,正是千山雪涨溪。这首诗并非画家所作,而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寄题宣州开元寺》:“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台殿月高低。何人为倚东楼柱,正是千山雪涨溪。”

这幅作品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泰州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解释,这幅《千山雪涨图》最为神奇之处是作品中扑面而来的那股雪意,即使,我们不处在那时那景中,也能感觉到那一份逼人寒气。而这一切都是画家用手中的画笔营造出来的,“绘画作品中,雪难画,这幅作品中,画家巧妙地用墨色与白色底绢的对比,灵活勾勒皴染,在山坡上、树梢头、楼屋顶、板桥上,处处留下大雪的踪影。”解立新说。

临名家书轴

《临名家书轴》是刘墉临摹古代书法名家的一件书法立轴,立轴纵113厘米,横57.5厘米。一幅之中共临写了十段著名的古帖,这些临帖中,既有大小不同的正楷,也有行书,十段书法的气韵、体势却是宛如一家。更为特别的是,仔细看,会发现有的临写段落还有刘墉以小楷所作的注记,注记内容中包含了作者对古帖的艺术评论,十分珍贵难得。

图片

刘墉是乾隆时期备受百姓爱戴的清廉名士,更因其造诣深厚的书法功力,被后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精于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兼具“静”、“淡 ”、“清”之特色,拥有着特殊韵味,刘墉的字乍看上去似乎拙笨软弱,肥厚爬满,全无法度,但若细细品味,会发现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丰腴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外露雍容之相。刘墉书法作品书体玉润丰圆,章法规整疏朗,墨色深厚浓重,笔划粗细随意,结体严谨而又舒展,既符合古法而又有新意,书风学智永乃至魏晋而又有创新,不愧为刘氏草书佳作。刘墉书法的结体严谨而又舒展,绝少连带飘动、流畅华美的形态,而是每个字自成回合,劲气内敛,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恰到好处,最后达到以稚拙求生动,以端严求变化的高水平。

来源:泰州发布

原标题:不逛不知道,泰州博物馆竟然有这么多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