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教育家沈思,著有《课堂的革命》《教育是什么》,被社会广为关注。
沈思向来低调,出书立说从不用本名杨锦宁。用沈思寓意“慎思”,这通常是做学问者与生俱来的严谨。
更为意外的是,沈思退休前在国有企业工作,当过厂长,并非来自教育体系,却让教育界刮目相看。
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本身未必只是“一堂课”。
沈思(右)接受本文作者采访。范素丽摄
沈思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呼唤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平等”理念回归,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关系与主体性,特别是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
他将“爱•说课堂”研究课题带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西善花苑小学,在设于校园内的“沈思工作室”予以实践,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著《教育的觉醒》(沈思、刘红萍等著),三分之一内容源于这一课题实验。
2022年4月初的一天,记者与沈思相约落座秦淮风光带优嘉传媒花园茶坊,围绕“爱•说课堂”话题进行采访。
沈思个高1.78米,面庞如雕刻般有棱有角,寒暄中便可感受到他的温文尔雅,其身上的学者气质亦清晰可见。
“沈思工作室” 授牌。
我们的交流,从“2020西善桥街道‘大教育’合力助推社区治理论坛”开始。沈思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的发言题目《西善桥——一座通向善良与智慧的桥》,在当时,这个智慧特别界定为“教育智慧”。
他的教育理念、成果融入西善,与“理想教育小镇”建设倡导者、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不可分割。此前某一天,徐立在一个微信群中了解到沈思的资讯,便和他取得联系。他们在微信中相谈甚欢,尤其徐立阐述的“教育搞好了,教学也就好搞了;教育搞不好,教学也就搞不好了”观点,让他顿觉邂逅知音。
在沈思看来,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对教育和教学能如此清晰区分,并且对它们相互关系的定位能这样精准,显然是一位对教育有研究、有情怀的人。
几天之后,两人在西善初见书房见面,仅一杯清茶,两人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他由此感受到西善桥街道“理想教育小镇”建设思路与众不同,想的是用新的套路“种”新人,也就是说,不是走硬件建设、外延扩大的路子,而是走软件建设、内涵提升、提高人的文明程度的路子。
“我十分赞赏西善桥‘大教育’概念的提出。按照《礼记•大学》里的说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最好的东西,这个最好的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善良和智慧。西善桥发扬光大老祖宗提倡的‘止于至善’,创办‘向善家长学校’就是证明。孩子的成长,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沈思说。
西善花苑小学挂出“沈思工作室”的招牌,不是应景,而是校方创新学校教育方法的尝试之一。“沈思工作室”开展线上线下创新教育的科学实验。沈思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参加实验的老师必须是自愿报名,而不是被要求参加的;二是邀请学生参与,而且必须是平等地参与;三是让学生、教师与家长阅读过《课堂的革命》《教育是什么》后参与其中。
沈思在座谈会上。
2020年10月14日“爱•说课堂”项目启动至今,召开了8场专题研讨会,举办了两次公开课。研讨会开得一次比一次气氛热烈、案例更加详实、探讨更加深入,老师们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一次比一次更加客观、全面。
沈思对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保有十二分的好奇,有兴趣去了解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所做的就是帮助那些在教育和被教育之路上能认清自我、认定未来道路的人。
了解、倾听、传递的渴望,让沈思一路走到今天。
沈思说,在一次“爱•说课堂”研讨会上,他建议让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的作文,意在提醒老师把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纳入关注范围内。
后来,他收到严朝胜副校长转来的五(3)班学生40篇“真心话大冒险”——《假如我是爸爸妈妈》作文。严副校长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孩子的心声,谁来倾听”的文章,坦陈“第一感觉是孩子们虽然没有成年,但有一颗敏感而近乎成熟的心灵”。严副校长感叹,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需要自己的“悉心照料”“严格管理”。在学生眼里,父母总是把自己当“小孩”,他们总想着挣脱父母的“枷锁”,这种愿望一天天强烈,挣扎的力量也一天天强大;在父母眼里,小小年纪竟然想“翻天”,还治不了你。于是,“束缚”与“对抗”一天比一天激烈,亲子关系一天比一天紧张。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司空见惯。
西善花苑小学“爱•说课堂”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教育中类似迫切的问题。沈思说,如何让一个学生从厌学变成乐学,一个学生从自闭变成自信,一个学生从网游世界自觉回到现实,是他研究的核心。他相信,《课堂的革命》《教育是什么》这两本书,多一个家长阅读,多一个幸福成长的孩子;多一个教师阅读,多一批健康成长的学生;多一个学生阅读,多一个走出迷茫的少年;多一个人阅读,我们的教育就多一份希望。
同学们阅读中互动交流。
如沈思所言,教师、家长、学生在阅读中共同受益。西善花苑小学五(3)班学生姚泽升谈及学习心得时说:“那么多的人愿意对课堂进行革命,说明他们早已发现了国人学堂的短板。”西善花苑小学四(3)班学生肖羽涵家长的读后感说:“读了《课堂的革命》《教育是什么》这两本书,刷新了认知,看问题更加清晰,想事情更加明白。”
“爱•说课堂”在实践中,国家“双减”政策出台。沈思蓦然发现,让关心教育的人多些观察教育的新视角,多些解释现有教育现象、开创未来教育新局面的新的理论工具,是何等重要。他欣赏老师们“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在西善教育阵地上没有丝毫懈怠的精神。
“沈思工作室”西善花苑小学课题实践得以顺利推进,与属地党组织重视教育大环境的营造不无关系。南京市社会教育“十三五”重点课题中,唯一由街道承担的课题,就是西善桥的“助力社区治理,区域‘三育’实践的创新性研究”。
沈思认为,“理想”意味着回归教育初心,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关乎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的塑造。
《课堂的革命》《教育是什么》责任编辑戴亦梁也曾参与过“爱•说课堂”线下活动,她说:“感动于沈老师从大学课堂又追踪到作为教育起点的小学课堂,去感知去感悟去探索那一点点微小的但却是根本的质的变化。两本书能产生今天这样的效果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也为了中国更好的未来,做什么都有意义有动力。”
撰文/梁平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善桥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