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将军独创"梅花战术"的经典之战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铁面将军独创"梅花战术"的经典之战

新四军,真正强,抗日救国的好榜样。

金牛山上又打了大胜仗。

布下天罗和地网,

杀得鬼子汉奸没处藏;

势如破竹的“梅花桩”,杀伤他四五百,

活捉他几十双,胜利品也挑它几十筐。

......

在南京六合曾一度流传着这样一首家弦户诵的歌曲,歌曲的背后其实记录了一场载入军史反袭击战成功战例。

这是继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江北重建、第二师组建以来与日本侵略者打的第一场硬仗、大胜仗,极大地振奋了我军士气,被载入了《中国近现代史大典·军事篇》,它就是著名的——金牛山反袭击战。

81年前,在南京六合的金牛山,新四军曾以少胜多,歼灭了日伪军500 余人;缴获轻重机枪以及大批步枪、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金牛山反袭击战斗

(右四为罗炳辉)

新四军二师成立后,活跃在六合附近地区。1941年4月上旬,部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反点线作战。在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后,第十二团于16日晚,撤至南京六合县金牛山以南休整。这里四面山河环绕,南侧同北峨眉山遥遥相望,两山之间系丘陵及洼地,村庄稠密,便于隐蔽部署兵力。

17日拂晓,驻扬州等地的日伪军700余人携带轻、重武器扑来,企图偷袭第十二团。

布下“梅花桩”阵法

“梅花桩”阵法,简单说就是把部队打散,成为一个个小组,像钉在地上的梅花桩一样纵深分布,同时各部相互协同。这一阵法的发明者正是罗炳辉,六合金牛山一战,是“梅花桩”首次登场。

罗炳辉“梅花桩”的理念,很像 300多年前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采用的“鸳鸯阵”。

金牛山坐落在六合县境东北部,四面山河环绕,有丘陵及洼地,村庄稠密,便于隐蔽部署兵力,是一个极佳的歼敌战场。

罗炳辉

罗炳辉手书

罗炳辉见地形甚佳,索性把梅花桩用到极致:

团部位于金牛山南面的大陈庄、钱洼一带,第一营驻车蓬庄、和尚庄一带,向移居集、谢家集方向警戒,并控制樊家集通向大陈庄的道路;

第二营驻乌山西南一带,向八百桥方向警戒;

第三营驻厉马庄等地,向樊家集方向警戒。

17日黎明,日军进入新四军的防区内,他们故意走田间小路,却被一支流动巡逻的“梅花桩”发现,战斗立刻打响。新四军故意败退,诱敌深入,但到了五里墩高地时,开始集中火力全面压制,敌人已无法再前进一步。

经过激战,成功将战线反推10多公里。 日军为摆脱覆灭危境,做疯狂反扑。 新四军组成突击班,绕到敌后攻击敌人的重机枪手和掷弹筒班组。 敌人失去火力支援,攻势顿挫。

三营迅速打退了日军的反扑,乘势夺回大陈庄,并集中火力将残敌全部压在陆家洼,形成合围。 上午 11点,新四军拿起朴刀近身肉搏,日军开始溃逃。 半天时间,罗炳辉打出了1 : 10的战损比,堪称大捷!

“跟我冲,去三营!”

除“梅花桩”战术,金牛山反袭击战的成功也离不开舍生忘死的新四军战士,其中就包括时任新四军二师十二团参谋长的谭知耕。

1941年4月16日,撤至金牛山以南地区休整的十二团,团部驻在大陈庄。当晚,谭知耕安排完工作后,总觉得放心不下,叫醒了已睡着的机要员和勤务员,提醒他们睡觉要警觉些。果然,下半夜日伪军偷袭。

谭知耕

团领导立即作了分工,谭知耕被安排组织团直属队转移,再去3营指挥战斗。谭知耕指挥团直属队掩护杜国平团长、徐海珊政委突围后,此时团部位于的大陈庄已被敌人三面包围,谭知耕身边只有团部的几名战士。

谭知耕果断地命令:“跟我冲,去三营,千万不要掉队!”他带着3名通讯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到了三营阵地。在三营的阵地上,谭知耕发现五里墩高地的得失,是这一仗胜负的关键。

他立即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终于控制了五里墩高地。接着,谭知耕有条不紊地组织部队,对包围大陈庄的敌人实行攻击。

1968 年,金牛人民公社(现为金牛湖街道)在癞牛山西侧建立纪念碑。2007 年,将纪念碑迁至金牛山南侧。

1989年,罗炳辉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33人一起被中央军委认定为我国革命战争中的著名军事家。2009年9月14日,罗炳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原标题:铁面将军独创"梅花战术"的经典之战

来源:金陵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