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美国住宅法法案中,在当时是指针对都市废旧区和颓废区进行住宅改造。在中国,城市更新理念最早由深圳提出。今年2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出,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
随着中国各地区城市更新的推进,“城市更新”一词不再是文件中的一行定义,众多城市陆续出台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探索多种实施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
去年11月,南京被住建部列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2022年4月25日,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作为首个指导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系统性文件,试点方案的发布标志南京正式进入“城市更新”时代。
聚焦四大领域,绘就全域蓝图
《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共有13个试点项目,分为四部分,其内容涵盖居住类地段更新、生产类建筑改造、公共类空间提升、综合类片区更新。
具体来看,居住类地段更新以荷花塘、小西湖、虹苑新寓等项目为试点,分为居住类历史地段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两部分。其中,针对居住类历史地段更新,主要采用维修整治模式和适度改建加建为主要方式,对历史地段内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实施渐进式微更新。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居住类地段更新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直接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针对这一点,南京市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标准,重点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针对不同时期建成居住区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针对生产类建筑改造,南京将以老烟厂改造项目为试点,对老旧工业片区开展摸排调查,结合片区发展实际,分类采取整合集聚、整体转型、改造提升等方式,推动旧厂房、老菜场、老旧楼宇改造提升,鼓励利用旧厂房、旧仓库改造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载体,建成一批城市硅巷、创新社区,激活高效“生产”空间。
而在公共类空间方面,南京城市更新将以“梧桐梧”为试点,加快布局小型城市客厅,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等举措,打造一批精品特色街巷。同时,构建绿色空间格局,呵护一江两岸和山水城林的城市禀赋,丰富微更新手法,筑牢城市绿色“生态本底。针对综合类片区方面,以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颐和路等项目为试点,加强历史风貌区或历史地段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展现“全域”魅力。
渐进式“微更新”保留城市肌理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大规模旧城改造、拆迁增建,城市“微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老城区中,大规模的拆建会使得密度高、强度大的老城区面临城市交通瘫痪、市政安全存在隐患等环境承载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微更新”应运而生。
(图片来源:秦淮发布)
“微更新”一词同样被写入《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中,并将重点针对历史地段内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和社区内实施。其中,位于秦淮区的小西街区是城市微更新的典型案例,也是本次南京市城市更新首批十三个试点之一。
作为南京老城南核心区域之一,小西湖保留了传统的老城空间格局和肌理,具有重要保护意义。但是在改造前,小西湖曾一度“沦为”老旧棚户区,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生活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频现,破旧、混乱、拥挤……成了小西湖的代名词。
在小西湖片区改造中,并没有采用传统“大拆大建”的旧改思路,而是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通过微更新,保留街巷肌理,修缮传统房屋,提升居住品质,在保留传统老城空间格局的同时实现“共生院落”、“共享院落”,并通过“微管廊”创新,兼顾历史街区的尺度与居民生活的改善。改造后的小西湖不仅是秦淮区的文化新地标、更是南京积极探索城市有机微更新的一个缩影。
老旧小区改造焕新生
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老旧小区改造与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息息相关,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据《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显示,2022年南京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28个,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惠及群众3.69万户。同时,南京“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中也对老旧小区改造作出了具体要求:全市棚户区改造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全市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600个。
目前,南京市全市2300多个老旧小区已实现基本管理全覆盖,但是仍然存在脏乱差等系列顽疾。对此,南京在改造老旧小区时并不局限于完善小区配套和基础设施,而是同步实施多方面的新举措。在突出适老化、便民化、宜居化、智能化、海绵化改造等内容的同时,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整合利用城区公共空间,打破传统的“小区”概念,推动小区内外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联动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