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120岁:仍历热血,仍沐荣光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南京大学120岁:仍历热血,仍沐荣光

从1902到2022,跨过一个世纪的长度,走过两个甲子的春秋。

从专家教授到院士大儒,群贤毕至,英才辈出。

春华秋实,沧桑巨变。南京大学自历史中缓缓走来,担负起建设“第一个南大”,续写下一个百年辉煌。

矗立百廿,热血南大

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城中,巍巍屹立着一所百年名校: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老图书馆前矗立着一座“二源壁”,一面上书“两江师范学堂”,另一面则书以“金陵大学堂”。岁月流逝,历史沧桑之感扑面而来,也道出了南京大学的两大源头。

1902年,在民族危难、救亡图存的年代,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等人企图以开民众之智,实现知识救国,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江苏省的最高学府,被盛赞“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另一源头则可追溯至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汇文书院是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成立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后与另外两所教会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

之后,几经易名,从“两江师范学堂”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再到“国立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的梁和钧教授曾经讲过的“东大以科学名世”说的就是国立东南大学。校名的更替不仅见证着南京大学的成长,也诉说着城市的沧桑巨变。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八所专科以上的公立学校合并,成为国立中央大学,着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大学院系设置最完善、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7年的今天,渴望解放的南大师生们和其他学校团结起来,发起了一场520爱国运动,后为纪念这场伟大的运动,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而南京大学这个名称则是在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才正是诞生。

在120载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递薪传火,南大荣光

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而巍巍南大,正是这金陵城中最集英才之地

办学一个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先后为国家培养出286位院士,6位“两弹一星”元勋,3位改革先锋,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1位首批“七一勋章”获得者。

南京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薛海林表示,“南大的百廿校史是一部科学报国、人文辅国的奋斗史和爱国史。”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李瑞清,在抗战中组织西迁的校长罗家伦,新中国倡导通识教育的第一人的匡亚明,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胡福明,为中国摘掉“贫油”帽的李四光,投身核试验,“消失”20余年的程开甲院士“羲和号”卫星总设计师之一的李川。百年风雨里,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对诚、知、仁、勇等品格的不断追寻,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成就了自己,亦铸就了百年名校的辉煌。

当前,南京大学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与校共襄,与“宁”崛起

南京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作为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它既是一鼎让青年学子乘风破浪的熔炉,也是一颗让所有人沉浸于其文化底蕴、沉静典雅的玉珠,润泽着怀抱中星辉璀璨的名校,迎接着前来投递梦想的莘莘学子。

名城孕育了名校,名校成就了名城。百年来,南京大学始终南京这座城市相伴相随、与城共兴。近年来,南京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作用,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持续发展。

人才是城市的活力之源,而大学是人才聚集的高地。近年来,南京持续优化实施“宁聚计划”政策,打造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青年人才集聚成效显著。宁聚计划实施以来,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过150多万,扶持大学生创业近2.6万人。

作为一所声誉卓著的百年学府,南京大学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校地合作,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南京位居第4位,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榜单中,南京位居全球第8位

诚耀百廿,雄创一流。

华章待启,盛举共襄。

南京大学,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