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形胜,城以盛民,而文明兴焉。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时空长河,那地域文化便是汇入这条时空长河的涓涓细流,正是众多的细流汇聚成光芒四射的中国大历史。
泰州乃灵秀之地。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容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若以史籍为凭,可稽历史达2100多年;若以文物为据,可考历史逾5000余年,甚或上溯至更久远之年代。在漫长的岁月里,泰州先民创造了灿烂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其丰硕成果,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如果说一座城市便是一部历史,而博物馆就是记述了这座城市历史、可以反复翻阅的百科全书。历史的积淀为这座城市留下无数文物精华,虽被历史湮没流散大部,但经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湮埋文物重见天日,流散文物再聚人间,并在博物馆内逐渐集中汇聚,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传奇。
泰州市博物馆创办于1958年。是江苏省建馆较早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之一。2012年迁至位于泰州市鼓楼南路297号的泰州市博物馆新馆。馆藏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己经经过鉴定的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一千余件,文物藏品中,以古代书画、明代服饰、六朝青瓷等最有特色,在国内博物馆界有较大的影响。古代书画藏品尺幅大、保存好、名家多,明代服饰在国内保存较多,共有300余件,它们均来源于泰州历来出土的明代墓葬之中,代表了明代中晚期中下阶层的服饰风貌。
馆内现有《汉唐古郡 祥泰之州——泰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及《大明衣冠——泰州明墓出土服饰专题展》两个常设陈列,同时每年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近百场,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在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当你翻开“泰州市博物馆”这部史书时,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扑面而来。从东方神秘的糜鹿亚化石,到古拙淳朴的石器,从端庄精致的服饰、陶瓷,到美轮美奂的银玉、铜器,从飘逸灵动的书法,到栩栩如生的绘画,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贤哲之精神、遗存之厚重、珍宝之灵气,均在“书”中一一显现。透过文物和展板,我们可以触摸城市往昔和现在、甚至未来的心跳。可以领略古代泰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可以诠释特定的地城文化魅力,也能从一个侧面欣赏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和人类水恒之美。
在这本“大书”的首章,跳跃着一群被誉为“东方精灵”的麋鹿,而泰州博物馆便珍藏了这样一具麋鹿化石,这具化石于 1976年12月在泰县(今姜堰市)向阳河工地出土。为雄性麋鹿骨骼亚化石,体大如牛,枝角完整,形状美丽,为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具基本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雄性麋鹿亚化石骨骼标本。
此具麋鹿化石头骨狭长,吻部狭窄,鼻骨也狭窄。前颌骨与鼻骨前半部完全相连,后鼻孔开口深窄,两边侧扁。枝骨粗壮,发育充分,死亡年龄在7岁以上。根据石化程度、试验数据和成陆过程认定时代为距今六七千年前。当时的泰州地区,东临大海,成陆不久,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海边滩涂草地茂盛,水源充足,适应食草动物麋鹿的生存,史书记载麋鹿在泰州一带“千百成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 泰州境内多处留下它们的足迹,地下也出土了大量的麋鹿化石,从躯干到枝角,种类齐全,此件麋鹿化石是其杰出代表。
青瓷的产生和使用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其润如青玉,翠若青峰,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品种之一。而这件1994年泰州出土的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无疑在陶瓷这个章节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整件瓷罐圆口、鼓腹,浑圆饱满,罐体内外施满青釉,釉质肥厚,色泽晶莹,肩部装饰有六只桥形系,用以穿绳便于手提。南北朝时期青瓷罐带有罐盖本就十分罕见,而这一件不仅有盖,且形状十分特殊:圆形盖面正中有一个正方形的钮作捉手,钮的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孔,而与之相近的只有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的一件罐子的罐盖,全国仅此两件。本件青釉莲瓣纹盖罐是瓷器走向成熟时期的一件杰出的代表性作品。
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昌盛,莲花被奉为“佛门圣花”,当时被广泛应用到陶瓷器纹样上,这件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罐身腹部浅刻仰覆莲纹,中间还刻一周缠枝忍冬纹,罐盖是佛教中早期曼陀罗坛城的样式。从上方俯看罐盖,圆形的盖面和方形的盖钮以及盖钮中的孔三者之间方圆相间,与曼陀罗坛城形式相仿,方形盖钮上的条纹缺口代表坛城的城阙,周围八朵莲瓣纹仿佛祭坛中的莲花宝座,中间的圆孔是主神的所在,从这些纹饰可以看出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8年,国家文物局特地征调这件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参加《全国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向党的十五大献礼,之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海陵县何年升格为州众说纷纭,直到1955年,《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碑在泰州北城垣附近的出土才真正解决了这一史学上的争论。在这块碑上,赫然镌刻着海陵县“丁酉岁仲冬月奉敕旨改为是郡”字样,这就印证了陆游在其《南唐书》中所载“升元元年十一月已未升东都海陵为泰州”说法的可靠性。
该碑长46.5厘米、宽46.2厘米、厚8厘米,碑文作者便是这位——首任泰州知州褚仁规。公元937年,南唐烈祖李昪下旨将海陵县升级为州,并取水陆通泰之意,命名为“泰州”,州建南唐便源于此,“泰州”这个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建州伊始,褚仁规带领州民重新构筑了城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青石碑就是《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石刻,这是它带领州民重新构筑城池后竣工所写的。从碑文中的“水陆要津,咽喉剧郡”可以看出,当时泰州发达便利的交通。州城后来又经过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修整,直到1938年南唐初年所筑的州城全部拆除,仅留一周城基。
该石刻记文的出土,补充、修正了泰州筑城的历史,对我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也是一分重要的实物史料。
明代中晚期,社会商品经济日渐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其中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闪耀着异样光芒的杰出人物就出现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他就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王艮,初名银,后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一个盐丁灶户之家,7岁入私塾读书,学习儒家典籍《大学章句》,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成了一个盐丁。盐丁生活的艰辛、人身的低贱在王艮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岁时王艮奉父命外出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日后的学术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王艮的勤思苦读,在他成年后就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学者,由于没有受到正统教育的束缚,使他的学说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但他并不故步自封,满足于一己之得和“道听途说”,38岁时,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趋舟江西,以弟子礼拜见王守仁。从学期间不仅尊师好学,接受了阳明先生“心学”的基本思想,但又不盲从,在继承中汇集四方之学,熔铸新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和风格,并创建了泰州学派。
王艮所创的泰州学派其思想主旨即“百姓日用是道”,这是泰州学派最重要的命题,该命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也使得泰州学派成为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具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从上世纪 70~80 年代至今,泰州地区陆续发现了十几座明墓,其中七座墓葬中相继出土了三百余件明代服饰,它们种类之全、数量之众,均居全国前列。这些服饰中主要有乌纱帽、头巾、风帽、直裰、褶子、大褶、褙子、直襬、缝掖、衫子、襦、袄、袍、背心、主腰、裙、裳、中单、裤、膝袜、凤头鞋、革带以及少量的首饰与佩饰等,其中有近百件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特别是其中一件三品文官官服,反映了当时典服制度和织造业的水平,十分罕见。这些典雅威仪的服饰虽然无声,但却道出了那个逝去的年代我们想知道的一切。下面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印,一一展现它迷人的风采。
泰州明代以后几百年中很少战乱,常被人们称为福地。因此地面建筑破坏较少,传世文物的保存相对较好,尤以古字画较为突出。泰州市博物馆的书画收藏以藏品精、画幅大、现状好、数量多在博物馆绘画收藏中有一定影响。其中明代吕纪、吴彬、程胜、谢时臣、蓝瑛、张风等,清代朱耷、诸升、蓝孟、扬州八怪诸家、袁江、罗牧、刘墉、何绍基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都是一些代表性的巨作,展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