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是一座因盐而名、因盐而兴的城市。如今,盐城还是一座让人打开心扉的城市,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人们常说,了解一座城市,就要从博物馆开始。
盐城市博物馆成立于1961年,馆藏文物20000余件(套),作为地方综合型博物馆,承载着保存和展示盐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的重任,至今已经走过61个年头。2021年9月16日,盐博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设有一个基本陈列、三个专题展、两个临展厅和一个非遗民俗文化展演空间。同时,还设置社教中心、文创生活馆、咖啡厅等服务空间,融合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是盐城首个开放至晚间9:00的博物馆,正在建设成为具有丰富、厚重盐城文化特质的文旅地标。
构建多元展览体系
基本陈列《天下盐城——盐城历史文化展》,从盐城数千年来的海盐文化、移民文化、农垦文化、红色文化等,体现盐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经济社会形态和因盐而名、因盐而兴、以盐立城、赋半天下的时代烙印。
专题陈列《海之韵——盐城生态文化展》《水之秀——盐城非遗民俗展》《盐之翼——当代盐城成就展》,立足生态文明、民俗非遗、城市发展三个维度,向观众讲述盐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两千一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史,溯源盐城文脉传承与地域文化,解读城市记忆与民族精神。
一馆看遍盐城,丰富多元的展览体系实现博物馆里读“城”的理念。
“带盐”的重量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刻划纹陶壶
这件刻划纹陶壶1978年出土于盐城东园遗址,材质为泥质浅灰陶,小直口,圆唇,口部外侧有一周凸棱,高领,鼓腹折收,平底,上腹部有刻划纹,距今4700年左右,为国家一级文物。
陶壶造型别致、陶质洁净,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腹部的刻划图案十分罕见。两条弧形的麦穗纹将壶身均匀的划分出两个半圆形区域,斧头形状的边框内一侧是太阳从大海中升起,另一侧是太阳慢慢的从海水中落下,画面展示了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刻划图案的出现,表明盐城先民观察到朝晖夕阴、万千气象,敏锐地感到生产生活与之密不可分。他们当时已经朦胧地认为“万物有灵”,于是将其付诸于图案中,期盼通过祭祀或祈祷身边常见的太阳和海洋,来表达他们祈求丰产的朴素愿望。
隋青釉莲瓣纹八系罐
这件莲瓣纹八系罐1964年出土于建湖上冈,直口微侈,斜肩,深腹,平足。肩部贴附八系,四桥形系和四环形系相间分布,系下饰凸绳纹两周,腹部塑一周仰莲瓣,莲花尖向外微卷,肩腹部饰排列有序的圆圈纹和联珠纹。胎质细腻而厚,呈灰白色,釉色青绿莹润,罐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此罐集刻划、堆贴、雕塑等多种工艺手法,整个罐体丰满端庄,层次清晰,无论从造型、釉色还是工艺上来说在隋代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战国“祝其亭鉨”封泥
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这枚战国封泥出土于盐城市区北门外遗址,呈不规则形状,正面上部有阳文篆书,直读为“祝其亭鉨”,四字呈正方形排列,有边框,下部、背面饰绳纹,应为祝其亭与盐渎地方传递文书的遗物。祝其是地名,在今连云港赣榆县境内,也有认为在今山东境内,亭应是战国时地方行政管理单位。这枚封泥出土的北门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战国到汉代的各类遗物,为研究汉代“因盐建县”的盐渎故城的地点和规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高参与度社教活动
盐城市博物馆注重展教结合,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体系,采用分众式教育、体验式学习、拓展式教育,让公众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展教结合。四个常设展中设置沉浸式教育点,如非遗小学堂、湿地小课堂、文物修复室、考古教室等;研发“乐游盐博 趣学历史”主题研学活动,编写研学教育手册。
注重分众教育。“越中国、越经典、越自信”,青少年以古礼、手作、六艺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为主;年轻人用雅趣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如“霓裳羽衣汉服”活动、“古琴雅集”“渎上七贤”古乐演奏等;作为盐城目前唯一晚间开放博物馆,组织“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元旦跨年迎新活动以及元宵节“上元奇妙夜”等。
强化跨界联动。《中国GLAM公开课》是全国首个公益博物馆“云课堂”,是一流的网上“知识大本营”和云端公共学术品牌。盐博已承办多场“博物馆公开课”,国内学术大咖现场授课,新华网线上直播观众达223.2万人次,与“知乎”KOL合作进行直播交流,通过借助热门平台互动,提升扩大影响力。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高地,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过去,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普及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责任。六十载正年轻,盐城市博物馆将立足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讲好盐城故事。期待在博物馆与您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