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新策“划重点”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南京发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新策“划重点”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农业便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形成了独有的知识、道德、习俗等文化体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即使在工业时代的今天,发力“三农”,实现乡村振兴,传承农耕文明依旧是时代“必答题”。

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9年聚焦“三农”工作;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也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为了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南京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振兴新策“划重点”

南京根据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年“三农”工作明确了任务清单。

此外,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分别会同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于近日下达了2022年度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业、农业四大类共110个标准化试点项目,南京新获批13个项目,包括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3个服务业试点、2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业试点、2个农业标准化试点。

为了更好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南京还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助农政策。今年一季度末,南京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2791.2亿元,较年初增长138.7亿元,同比增长4.52%。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累计为691家涉农企业提供转贷金额50.6亿元,带动续贷金额53.4亿元。“金陵惠农贷”、“金陵惠农小额贷”、“惠农快贷”等政策性惠农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100亿元,贷款余额超20亿元。

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

“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1年,南京粮食种植面积204.88万亩、总产19.7亿斤,全面完成省定目标;全年蔬菜产量280万吨,生猪存栏55.2万头,超额完成保供任务。今年,南京计划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3万亩左右、产量19.6亿斤以上,稳步提升优良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占比至60%,油菜种植面积26万亩。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为了加速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南京市农业农村部门将集聚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育种力量,开展优势特色品种选育与种质创新研究,加快推动水稻、小白菜、黄颡鱼、金陵白鸭等品种选育,稳步提高育种竞争能力,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

好马还需配好鞍,良种亦须有沃土。耕地是宝贵的资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一方面因耕地面积有限,采取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的方式,严防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科技赋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物农业,守护“舌尖上的幸福”。以浦口区为例,近年来,浦口区围绕国家数字乡村、国家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不断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相关技术应用于全区高标准农田后续运营中。

美丽乡村需“内外兼修”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但是不能局限于农业。农业产值直接关系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乡村产业想要发展,还要契合地域特色,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打造“内外兼修”美丽乡村。

对于一个人来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乡村而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广大乡村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普遍共性,也因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深入研究和挖掘乡村文化特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

内涵有了,外在“颜值”也不能掉队。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门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生活、温饱,也要生态、环保。据悉,南京各相关部门已经规划布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今年全市将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建设美丽乡村宜居村400个以上,打造水美乡村10个、绿美村庄40个,更大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垃圾分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南京成为生动实践,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同时,南京还将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成效,提升农村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此外,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让更多乡村富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