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以来,各方热议不断,生娃、养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密集出台,农民工市民化引发诸多讨论,制度安排向前推进。
这里面,“外来人口”成为衡量地方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人人都会“用脚投票”。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详细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项数据,不仅31个省份的吸引力强弱一目了然,各地人的“流动喜好”亦随之浮现。
比如,广东外来人口逼近3000万大关,江苏、浙江和上海均超过1000万,结果或许不意外,但究竟是谁在“疯狂”涌入沿海发达地区?
与之相对,河南、安徽、四川“散落”在其他省份的户籍人口也超过1000万,又是谁在“吸走”它们的人?
01
先看基本盘。
根据七普数据,常住人口排行榜上,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和四川位列前五。
若以流动人口为标准,总量头名依然是广东,达到6063.51万人,浙江以3010.78万人排名第二,江苏、山东、四川和河南紧随其后,均超过2000万人。
注:此处“流动人口”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省外流动人口”指按现住地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
进一步区分省内流动与省外流动,广东、浙江仍占据前两名,但后续排位情况大有不同——山东、四川、河南“平平无奇”,省外流动人口不过一二百万,上海、北京则“脱颖而出”,省外流动人口分别为1047.97万、841.84万,分列全国第三、第五。
通俗理解,那些户口在外省的常住人口,被称为“外来人口”,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
以北京、上海为例,其七普外来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分别达到38.5%、42.1%,天津、浙江、广东达到25%左右,新疆、江苏、福建、西藏、海南五地也在10%以上。
事实上,从2010年到2020年,31个省份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都在上升,最多的是西藏,占比提高5.6%,最少是福建,增加0.1个百分点。
02
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毫无疑问吸引着各地“打工人”。
早在六普时,其外来人口就达到2149.78万人,七普时进一步增长至2962.21万人,可谓“一骑绝尘”。
从具体分布来看,广西人涌入最多,达到近700万;湖南人次之,有511.67万;河南、湖北、四川、江西和贵州也均有200万以上人口“入粤”。
再看江浙沪,外来人口规模相当,都在1000万人左右,并且“吸入”最多的都是安徽人。
不同的是,江苏人更青睐上海,有179.83万人常住,而在浙江的相对较少,有47.78万人。此外,浙江还对贵州、河南、江西、四川四地保有强劲吸引力,外来人口超过百万量级。
值得注意的是,江浙沪作为一个“整体”,对东北地区的吸引力也有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江浙沪吸引的辽宁人、吉林人和黑龙江人一共达到100.28万,占东北三省流出人口比重的12.2%,比2010年时提高2.4个百分点。
其中,上海的吸引力最大,黑吉辽三地涌入人口量均在10万以上;黑龙江人分布比较“均衡”,江浙沪各有10万人以上,而辽宁人不怎么爱去浙江,只有6.56万人。
相较而言,北京对北方人更有吸引力。其中,河北人、河南人、山东人不仅是“外来大户”,且十年间“地位”未变。同时,其对天津人的吸引力也在进一步加大,从2010年的8.3万人,增至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