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孵化器获国家支持,让更多“千里马”跑出加“苏”度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四类孵化器获国家支持,让更多“千里马”跑出加“苏”度

日前,科技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通知》,确定350家机构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其中,江苏60家机构上榜,占总数17%,居全国首位,浙江以44家上榜机构位居全国第二。

凤凰网江苏通过梳理发现,江苏此次上榜的60家机构主要涉及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科技”、“智造”是江苏上榜机构的关键词。

根据江苏省科技厅数据,截至目前,江苏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超1000家,其中国家级达277家。

四类众创空间获国家重点支持

众创空间,即创新型孵化器,是围绕创新创业需求,为创新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利用众筹、众扶、众包等新手段,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提出发展众创空间至今,各地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势如破竹,多年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及带动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推动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各地诸多众创空间中,哪些类型更容易入围“国字牌”?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度国家众创空间备案工作重点支持四类众创空间:

一,依托当地产业优势或围绕大企业主营业务方向建立,服务于产业链创新的众创空间;

二,服务于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硬科技创业,以创业孵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众创空间;

三,具备“投资+孵化”功能,能够搭建有效投融资渠道,高效对接各层次资本市场的众创空间;

四,具备较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能够带动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众创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经备案的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但并不意味着终身进入“保险箱”。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进行动态管理,并适时开展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考核评价工作,不合格者将取消国家备案资格。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淘汰也未必是坏事。当前仍有部分中小平台面对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和盈利模式的单一,难以为继,而依托自身强项的部分专业化众创空间也面临发展“瓶颈”。未来众创空间的管理,必须走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模式。

让更多“千里马”跑出加“苏”度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和创新大省,江苏长期以来厚植创新创业沃土,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中竞相奔腾。

创新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创客们在创业初期会面临资金紧缺、市场开拓困难、人才及办公成本过高等诸多困难,而众创空间作为开放式、全要素、大众化、网络化的孵化服务平台,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创业成本。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业江苏”行动,将众创空间建设作为实施该行动的关键抓手,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各地通过备案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支持众创空间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江苏积极推动众创空间专业化建设,重点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细分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实施精准孵化。目前,江苏专业化众创空间超200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江苏“双创”的热土上,各地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凤凰网江苏发现,此次江苏上榜的60家机构中,来自南京、苏州的占大多数。

城市活力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是否具备创新创业活力已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对于企业来说,城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除了给予资金等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更为关键。

经济环境方面,根据各大城市2021年经济数据,南京、苏州GDP分别位列全国第十和第六位,苏州以22718亿元、南京以16355亿元分别位居江苏省第一、第二位。两座城市基础经济实力雄厚、产业链相对完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的成长空间。

创新孵化方面,公开数据显示,在我国独角兽企业Top10赛道地区分布中,江苏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数字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实力领先。其中,南京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总数从2018年的64家增长至2021年的533家,增幅超7倍,已成为南京创新创业发展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方面,南京一直表现突出。作为科技创新的擎旗者,历史上的南京曾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全国第一”和“全国首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排名全球第18位。

与此同时,苏州也一直将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基调,锚定“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苏州仅次于南京排名第五,成为全国唯一进入前五的地级市。

众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其中重点是“众”,内核在“创”,众创的良好氛围为江苏抢占未来制高点提供了优势和先机。

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今年年初撰文指出,江苏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在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科创平台、研发平台上狠下功夫,构筑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吸引和集聚更多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苏创新创业。